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们班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启蒙教育。有些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有的胆小孤僻;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遵守集体规则。

儿童的规则意识是指儿童在环境中必须遵守和养成的习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我们将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定位为园内生活、教学活动和同伴交往三个部分,结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条主线来实施。

第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树立小班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幼儿园有序、整洁、快乐的教育环境,规律的生活,文明友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和习惯的重要条件。我班把礼仪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画下来,装饰在教室的墙上。墙上那些暖心的大白兔、排队喝水的小猫小狗、午饭后漱口的小猴子等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感染着他们。我园设立的“礼貌用语”公告栏将日常礼貌用语安排在幼儿园的显眼位置。老师还把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分组(小猫、兔子、小狗和婴儿等。),并在教室地面和桌面贴上动物图片对应的标签,把喜欢跑爱哭的孩子哄到座位上,让孩子在心里形成坐的概念,也便于老师有序管理。

第二,进行常规习惯的认知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欲望和习惯。

规则意识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一种正确的、自发的、需要孩子认识和理解的外在行为活动。因此,规则教育必须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生动的事例和活动的例子比口头说教更容易说服孩子。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以下方法:

(1)恰当的类比。在美术活动中,我把水彩笔比作洋娃娃,把笔筒比作洋娃娃的帽子,用拿和戴帽子的比喻,帮助孩子养成拿和放在有趣操作中的习惯。当孩子学会握笔时,握笔被比作“抓虫子”。上色的时候把手柄比作走路,并配上儿歌《图图涂,小手要走路,要上下,要到处走》让孩子在谈论绘画时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②情景再现法。在故事《狼与白兔》中,以“假扮故事中的角色”的形式,采用“兔妈妈赶狼”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歌舞场景,让小班的孩子感到亲切,愿意礼貌地邀请同伴,充分调动模仿的积极性。

第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孩子学会简单的自我管理。

任何规则感的培养,都要通过孩子的眼睛、耳朵和亲身实践来实现,通过在很多经验中的反复积累,最终将外在的行为真正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①以“学习技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②“礼貌宝宝”的角色体验;③“我是值班小学生”活动;④“做自己的事”实践活动。

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实现自我管理。

(1)固定标志法。选择小班小朋友熟悉、喜欢的动物图片,记住是哪一种,不要随便用别人的毛巾、杯子,在班级常用物品上贴上图标,固定好摆放位置。比如在洗衣单上贴上衣服标志的图片,让孩子知道运动时脱下的衣服要叠好放入洗衣单,这样孩子对物品的位置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不会出错。

②模型演示法。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看和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比如,幼儿点名时,老师让示范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也便于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生活套路。

(3)童谣的运用。在孩子的生活套路中,我们经常用儿歌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套路的要领。比如洗手前会说“左冲右冲,搓手掌和手背,洗手,洗手腕,抖手擦毛巾。”坐在座位上的时候:“一、二、三,坐下来,把门关紧,把你的小手拿开。”这些儿歌简单好记,深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洗手和坐直的方法。

④游戏学习法。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游戏进行常规教育。比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双手搭在肩上迅速组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让排队速度快,也让一些喜欢跑来跑去的孩子开心地加入了火车队伍。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孩子知道了在公园生活一天的常规习惯。

⑥激励机制法。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各方面的进步,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做得好,我都会用红花贴来鼓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⑦检查监督方法。因为小班的孩子容易模仿,每个人性格特征不同,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处于形成阶段。为了让孩子的常规成为一种持久而自觉的行为,我采取了定期检查的方式来巩固孩子已经获得的规则经验。

第四,家园合作,促进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开辟家长园地,建立家庭联系簿,每月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走访每个家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老师的做法,请家长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承诺。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在不断、长期、反复的坚持中,孩子会获得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和良好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