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杀伐四方:古代战车堪比铁甲坦克
开疆拓土杀伐四方:古代战车堪比“铁甲坦克”
先秦兵书《六韬》中论及“三军器用,攻守之具”时,首先提到的是战车,战国时期的秦国素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著称——马车上的战争。
《芈月传》剧中战车冲杀的场景给军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送亲路上义渠王带队来袭,骑兵队气势汹汹,芈月驾车诱敌,掩护王后撤退,芈茵令燕国军队围剿芈月,两军战车对战激烈,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型兵器,能够“陷敌阵,破强敌”的战车,堪比现代战争中的铁甲坦克。
相比剧中另一大战争主角骑兵,战车出现的时间更早,恩格斯在研究军事发展史时就曾指出:“起初马匹大概仅用于驾车,至少在军事上,战车比武装骑兵的出现要早得多。”
在那个没有机器装置的年代,畜力作为战车的动力是第一选择。采用马匹牵引的战车,机动力比步兵有了质的飞跃,给军事行动部署的速度和活动范围都带来了相当大的提升,满足了各诸侯国开疆拓土、杀伐四方的战略目的。
除了强大的机动性,战车的另一大优势在于防御能力。在冷兵器时代,远程杀伤兵器效率相对低下,战车高大的外形和特殊的构造能够有效抵御刀剑、长矛等步兵武器;面对弓弩,战车乘员手中的盾牌和身上的甲胄可以有效地进行防御。
战国时期,战车被当作军队冲锋的先导,常常与步兵协同作战。战车乘员一般为3人,御手在中间,战将分守两面,如是主帅,一般都在左面,车右则大都由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的人担任,战斗中,双方的战车一旦进入弓箭的射程,两名战将与车后的徒兵就开始对射,目标自然首指车前的战马,次及御手和战士。
当对射不能阻止对方前进时,双方就要放下弓箭拿起戈、戟,在两车交叉驶过的短时间内,同时挥戈奋击,左右两侧分别与对面的敌手进行交锋,挥舞的长柄戈、戟,不仅可以触及车右或主帅,还可以触及中间的御手。
这时两位战将除攻击对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御手,因为御手没有兵器,且不能分散注意力进行自卫,否则车翻人亡,同归于尽。如果一次交锋未决胜负,双方即回车重新开始,事实上在大规模的车战中,能冲过敌车阵型和步兵群而不被击毁,有能力回车再战的,往往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方。
秦汉以后,战车不再是冲锋陷阵、摧坚破敌的先锋,而是更多的用于防守,西汉李陵、卫青都曾以战车构筑环形阵地,守卫大营,以防匈奴偷袭,北宋李继隆也曾毁车为营,用数千乘大车重叠环绕外围,将步兵、骑兵布置于中央,打退契丹军队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