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如何在Tik Tok和Aauto之间更快生存?
【关键词】微视;APP竞争;操作模式;改革
一、腾讯微视的基本情况
(一)了解微视
微视APP是腾讯的短视频。用户可以通过QQ号、微信、微博登录,将直播短视频直接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腾讯微博。黄子韬、刘浩然、李易峰和迪马斯等数十位明星已入驻Micro作为他们的代言。微视视频在视频跟进、歌词字幕、一键美颜、音乐背景等条件下全面实现,基于8秒短视频分享给用户。
(B)微视发育
微视是2013推出的,后来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9月,腾讯开始重视微视APP,开始了新的短视频战略,使其参与到短视频大战中。优质内容增加了大量用户的点击量,用户流量稳步上升。截至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增至2.42亿,2018年将达到3.53亿。微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神曲《小苹果》引起了网友的热捧。在优酷上,网友上传的改编作品超过2000部,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在微视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自发上传了超过20万次的《小苹果》改编,总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因为微视是后期进入用户视野的,其他短视频平台已经在用户心目中占据了一个砝码,微视想要改变用户,增加流量来获取利润是非常困难的。
(三)微视竞争对手
1 Tik Tok PK微视
Tik Tok的优势是全屏短音乐视频,后来成为其他应用程序的竞争性模仿。Tik Tok也有别于其他app的地方:一是给用户带来便利,让用户简单方便的找到和观看,平台将与用户同城的视频放在首页;第二,通过直播留住用户;第三,在电商平台的参与下,Tik Tok会播放电商产品,点击链接购买,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
微视的功能主要和Tik Tok类似,微视的亮点是它的频道页面。频道页面对短视频进行分类,定位更加精准。另一个突出的点是使用“发现”主页面显示话题视频,方便搜索视频。
2.竞争态势
短视频行业,巨头们各占一方,格局逐渐清晰,竞争也逐渐加剧。在短视频APP中,业内有“南Tik Tok北a auto quickent”的说法,Tik Tok和a auto quickent并列行业排名第一,而微视和a auto quickent同为腾讯旗下,短视频业绩排名第一。对于微视来说,内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短视频以流量为主,没有新鲜感。“腾讯缺乏内容运营能力”也成为业内对微视乃至腾讯微博死亡的定论。
3.微视操作模式
首先,我们会通过赞助中国嘻哈、天天向上等热门综艺节目来扩大影响力。联系创作101,让明星代言激活用户。通过APP内的点赞、评论、分享,可以增加用户的忠诚度,让用户对微视更有热情。
其次,随着营销闭环的建立,微视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因此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营销行为也会增加。这个时候,营销、广告、购买在一个平台上形成闭环,广告激发欲望促进购买。
还有一点,微视会提供增值服务。用户已经通过使用腾讯的微信、QQ、空间、音乐等体验到增值服务。每天都是。QQ会员,黄钻,蓝钻等。可以进一步体验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增值服务更好的体验微视。考虑到微视庞大的用户数量,微视通过增值服务盈利也是一个步骤。
二、微视面临的问题
(一)微视类似Tik Tok。
大部分用户认为微视是学习Tik Tok的模式,无论是功能、页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没有超越Tik Tok。其实短视频都是相似的,也是必然的,只是微视被视为不同于Tik Tok,注意力和内容是区分的,形成了一个反用户行为的APP。最终事与愿违,产生了Tik Tok这样的微视功能,但是内容和滤镜处理不好,用户想要的就是。这种模式千篇一律的视频容易引起用户厌恶和视觉疲劳。
(二)安装微视软件的受众很小。
微视起初是一个短视频制作工具。作为短视频应用的工具,降低了普通用户制作短视频的门槛。如果用微视发布视频,必须下载微视软件App上传制作。所以读者也要安装微视App,关注账号,才可以看。如果没有一个平台来承载这些内容,它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至少对用户的价值和工具本身的商业价值都会降低。经过调查,结合读者自身情况,下载微视APP的人少,受众少。
短视频有个通病,反馈效果差,微视也不例外。也就是用户看完短视频后,没有得到评论或赞赏后的回应。久而久之,用户就不会喜欢评论了。微视如何盈利?既然做好了视频,别人也给点反馈。如果你没有得到反馈,你可能会功亏一篑。
内容杂乱无章
首先是滤镜问题,光晕感差,视频色彩过于鲜艳,给用户五颜六色的感觉,但用户欣赏的是简单、舒适、清新、淡雅的色彩,所以微视没有准确定位用户的心理。
其次,微视里有一些网络名人,有的网络名人清丽脱俗,有的网络名人是“塑料怪胎”,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反差效果,直播内容千篇一律,给用户带来视觉疲劳。
目前微视玩的比较乱,没有一丝逻辑。用户在看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下一个视频会跳得很远,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用户只能大量刷新,在短视频上花费过多的流量和时间。虽然用户在微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流量是一件好事,但是时间长了,用户会产生视觉疲劳,最终选择放弃微视和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