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网络游戏会上瘾。有什么心理学上的解释吗?

玩网络游戏会上瘾。有什么心理学上的解释吗?

几年前,街上有很多网吧,网瘾成了热门话题。许多学生,年龄大多在12岁到18岁之间,流连忘返,他们喜欢整夜呆在网吧,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他们的健康。他们的父母不知所措,束手无策。在解释这种现象时,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游戏设定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心理学专家的参与,设计了一局赢了再想下一局的原理,让人们,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孩子,能一直玩下去。

这也暴露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比如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要埋头刺股票,要向书山学习。当他们听到这些话时,不仅孩子会害怕,连大人也可能会气馁。其实也是这样。写错了就批评惩罚,写错一个字抄一段文字。

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教育才能成功。

玩网络游戏会上瘾。有什么心理学上的解释吗?

现实生活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玩网络游戏。玩网络游戏真的很享受。作为娱乐,可以缓解压力,控制时间,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功能没有负面影响。这是正常的行为。

如果玩网络游戏已经到了严重成瘾的程度,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功能,那么这种行为就叫网络游戏障碍。这些患者对网络游戏有着不可控制的强烈欲望,尤其是在生活、学习或工作处于紧张状态时,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学习或工作,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家庭和社会造成损害,甚至为了获取网费而撒谎、违法。当他们无法上网时,会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身体症状。

从行为主义者的角度来看,网游的强烈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的重复得到强化。再加上网络玩家自制力弱,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病态的冲动行为。玩网游什么都不管,也知道不好,但就是克服不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有次要的好处,比如现实中得不到认同,没有成就感,经常受挫,导致不自信。而玩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弥补了内心世界的需求,甚至成为逃避现实的重要替代品。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固化下来,形成一种坏习惯。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比如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认为在游戏中可以锻炼大脑,控制世界,认为游戏的过程是自己的精神愉悦,有的可以从游戏中赚钱,这是智慧和技巧的体现,等等。类似的想法还有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网游成瘾者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病态行为。

这种行为改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质疑与这种病态冲动行为相关的错误认知,用它的各种危害性动摇你的信念,建立新的正确认知模式。

2、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控制力,当出现病理性冲动行为时,用意志力强行制止。

3,也可以使用厌恶疗法,即给自己找一个有效的厌恶刺激,每次出现病理性冲动行为时及时给予。这种厌恶感会大大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直到改变这种行为。

4.尽量培养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打羽毛球、读文学作品、画画等。,逐渐用这些活动取代不良行为。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请关注@修心通,获取心理经验分享,共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