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实践杜威式学校的教学理念

杜威的学校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摘要】众所周知,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针对小学的,对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杜威学派的实验研究主要在4-12岁的儿童中进行。杜威学校是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地方。本文阐述了这个地方的实践和实践中的理论思考,希望能为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一些新的活力,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杜威学派;1894年秋,在美国教育界有一定名气的杜威接受了芝加哥大学校长的邀请,出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系主任。这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思考过去十年的教育,并在这里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开始建立杜威学校,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该学派的实验活动在杜威作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杜威的学校理论以三个理论核心支持学校教育实验:(1)教育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转化,它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经验;杜威在民主主义和教育中强调的经验无处不在。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农民犁田的例子,经历也是经历,更多的是改变。除了我们直接参与之外,还有一些体验是我们没有参与,却属于人类各个种族的。历史经验,比如法国大革命,有更熟悉的经历。比如和别人聊天时获得的相关信息补充了之前的不足,获得了成长的知识,做人的态度属于各方面的经验。经验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任何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鱼和水的关系就好比人离不开体验文化[1]。杜威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用经验这个词,因为他赋予了太多丰富的内涵。简单来说,经验是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必然会与其环境发生互动,但不是单反,而是适应与适应的双向互动。在相互作用中,有机体试图并探索改造环境。如果转化的结果令有机体满意,那么转化的过程就叫做体验。当面对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时,经验被称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帮助有机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经验过程被杜威视为教育的真实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于教育要有助于有效经验的生成、传递和创造。杜威当时批评的学校教育是没有经验的学校教育,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被动的,孩子的兴趣和经验不被教育者所重视。这种脱离儿童实际参与的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违背了杜威原有的教育过程,造成了学校教育经验的缺失。导致孩子厌学;儿童对生活环境的理解和行为参与的障碍。因此,意义就在于转变经验不足的现实,赋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权,赋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动权。(2)教育即成长“成长”首先是植物的概念,也指从儿童到成人的过程。成长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这是一个有机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缺陷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全过程。所以成长在教育上是有正面价值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成功、失败、快乐、痛苦等情绪。它还能提高知识、意志和性格。本质上,成长的过程是生物不断完善自我,与环境更加和谐交流的过程。有利于成长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但成长的教育并不承诺一劳永逸和享乐主义。杜威的教育就是成长,其实是对当时一些流行的教育理念的一种反应。以前,教育意味着最终目的是实现,而这个最终目的往往是确定的。杜威认为把终极目标导向当下生活是一种压抑的成长方式,成长必须在场景中,在过程中。至于孩子十年教育后会做什么?你不会做什么?会不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保证他人生取向的成功,比如成为千万富翁,或者成为统治一方的君主,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没有成长的教育”不会答应你这样的成功,但也不是反对成长的教育会答应你这些,而是会让你失去成长和成长的过程。杜威认为,成长的教育是真正的成长导向的教育,承诺要有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这样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是作为人的需要而不是作为职业的需要[2]。所以教育要给人的是一种基本能力。这个基本能力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在哪里,他都会不断完善自己,不满足现有的状态,不停止现有的状态,教给你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策略,实现他从不断完善自我到成长的全过程,充满了生命。这是杜威的教育,也就是成长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因为我们的教育太功利,孩子的生存权和成长权被剥夺,这是一个重要的损失。因为当一个人真正失去了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他就会取得世俗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呢?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教育不应该通过给某人一些世俗的身份、权利和地位,阻碍对孩子已有的成长感的压制。好的教育中,应该是有利于成长的教育,人会在这样的好教育中体验成功。它和作为成长的教育有关,所以我们所说的成长和经验的重组转化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当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时,这样的命题指的是成长和体验发生的场域和环境。(3)教育是理解人生的关键。人生是什么?我们通常理解的生命有生命和生活的双重含义。事实上,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教育。说到生活,我们会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正的生活化教育是不会考虑我们生活本身的存在的。我们想到的幸福,除了生活中更真实的东西,比如喜怒哀乐。生活化的教育会给人一个真实的社会。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是无助的。因此,生活化教育并不是对无助的生活方式的拒绝。这种模式让学生看透社会现有的弊端,实现人生的蜕变。其中提到生活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和生活有什么关系?人生是什么?在杜威看来,生活是指生活和成长的一切经验,包括社会交往和纯粹自然的社会经验,社会经验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验。面向生活的教育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正如生命本身向往完美一样,生命化教育也是以每个人的完美为目标,无论是德、智、体。因此,简单地说,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人的终身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人体会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也会渗透到生活中去。三、杜威学派的实践我们从一个案例来看如何体现杜威学派的实践。案例:13岁的孩子在杜威学校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班级人数:12。班主任:乔治亚和培根。在杜威的学校,这个班的孩子要完成四个作业,孩子的课程都是以作业的形式。幼儿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探究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选择。这些课程的内容叫做作业,就像成年人的工作一样。针对13岁儿童的四个作业1:美国殖民历史,2:摄影和科研活动,3:社团和俱乐部的设计,4:历史的时事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美国殖民时期的社会生活,各殖民地的特殊情况,以及各殖民地对国家做出的特殊贡献。在教学组织中,安排相关班级的每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题目进行阅读并做报告。老师负责整理大量的必读书目,为每个孩子挑选感兴趣的资料,选题需要家长朋友的帮助。在阅读过程中,重要事件列为总纲,次要事件列为细目。每个孩子写报告时都必须出示这个提纲。选好题目后,学生可以从老师提供的相关书目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参考各种书籍,结合自己的提纲写研究报告。这整个过程反映了研究是由个人独立进行的。摄影的目的不是教孩子摄影的技术,而是通过摄影本身去理解光的原理,即主导摄影的光学原理是什么?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学期科学作业的内容是相机应用与部件规律,对焦与透视。其他器具,如显微镜、望远镜和用镜子发送信号的原始方法,都包括在本科目中。老师多次组织学生在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观看干涉仪、光谱仪等光学仪器,并进行光学实验讲解成像原理,学会用图表理解光学原理。之后,学生们亲手制作了一个真空相机按钮,并尝试用硝酸银和氯化钠溶液冲洗照片。在此基础上,老师讲授古希腊的各种理论,学生检验16世纪的粒子理论。他们还研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应该说,儿童通过摄影学习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自己活动和观察自己的过程,主体参与创造知识和建构知识。它体现了知识论的特点。选择摄影体现了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因为19世纪的摄影是很时尚的,生活中最时尚的东西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孩子们很想知道照相机是如何成像的。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制造他们冲动的欲望,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课程,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兴趣来引导他们理解摄影背后的科学原理,使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原理。除了历史和科学课,他们还有活动课,也就是学生自己建一个杜威俱乐部,进行讨论和辩论。这个俱乐部完全由学生自己规划、建设、装修,各种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卫生委员会、设计委员会)都是学生在教学安排中自发成立的。杜威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1)教学目的教育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美好的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始于生命,延续于生命,终结于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全面成长,还会因孩子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2)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布局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水田式”。在这种教学组织下,所有的学生都以教师为导向,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往往不给孩子接近思想源头的机会,束缚了想象、幻想和创造的翅膀。而且同学之间交流很少。除了“秋田式”之外,教学组织形式还可以是圆形、会议式和U型。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通过问题设置驱动的教学设计,以自学、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3)教学方法应包括更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索、自主创造、自主总结,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具体而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自然,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科学的指导。生活世界教育是所有其他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呈现当下的生活——也就是,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的儿童生活。”就像他们在家庭案件、社区和运动场上经历的那样。(四)教学内容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发展的,在强调理性知识的价值和强调儿童的经验之间存在失衡,导致正面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杜威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按照儿童生活的逻辑和“儿童与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轴来选择和编写内容,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他们的现实生活、兴趣和需要。(5)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杜威认为师生关系是真实的,真诚的,外表上是一致的。师生在交流中要坦诚相待,双方都要如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教师允许学生多途径理解教材文本,不要把文本的解读结论强加给学生,以此阻断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老师们相信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活动的伙伴或参与者、协调者和指导者,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教师也应该充分相信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维护学生的尊严,不忽视学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