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主旨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是一座神秘而多彩的“城堡”。无数读者都想冲进这座艺术城堡。很难得到你想要的,因为你没有抓住要点。在第一版的序言中,作者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近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
在写这种人的时候,我没有忘记他们也是人,只是有着无毛两足动物基本根的人。“这段话是含蓄的,作者并没有给读者进入城堡的金钥匙。当然,这也是《围城》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读者被挡在城市之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艺术直觉去推测。作品的主题是希望还是悲伤,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眷恋还是对未来的深深悲哀,依然是一个“龙一样的迷宫”。所以学者们有《围城》的主题,如“博弈论”、“玩弄世界论”、“犬儒主义论”、“冷漠论”。
这些说法虽然有些不是没有道理,但往往以偏概全。事实上,只有通过观察《围城》中深沉冰冷的焦虑和毫无保留的消极精神,我们才能发现它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其主要目的是表达人类最深切的绝望感。
作者在第一版的序言中说:“这本书写了两年。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担心这个世界,我多次想停下来。”作者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风格,使这部杰作具有阴郁凝重的悲剧性质。《围城》来源于法语成语“fortresse assié geé”。
意思是在婚姻问题上,“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跑。”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延伸到“生活中的一切”。小说的中心线索是主人公方弘逐渐进出事业、爱情和家庭三座城堡。三座城堡中的每一座都比另一座小,直到他像蚕茧一样被缠住。他的反复斗争以失败告终。
在强大的“围城”面前,他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这个悲剧的特点,并不是像黑格尔说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和力量的冲突。它是一种力量,因为它有致命的弱点并受到社会的制约,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史诗般的坠落是不可抗拒的。因此,这种悲剧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式语言),还会引起人们深深的绝望感。
《围城》中“绝望”的基本主题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1926)颇为相似。《城堡》还描绘了人类深刻的绝望感。作品的主人公k假扮成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他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找到进入城堡的路,但每次都失败了。城堡明明知道根本没招到测量员,却不否认K是这个职位的承办人,还给他派了两个助手。
可悲的是,每次胜利就在眼前,K都以为通往城堡的路会过去,结果还是被假象欺骗了。城堡永远在前方,却永远遥不可及。一次又一次的错觉给人一种感觉,K是一个圆心,无数条通往城堡的路形成一个半径为的圆,而城堡是圆外的一个点。绝望的是,不管K怎么努力,
他永远不会跳出这个圈子。应该承认,卡夫卡的《城堡》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k的悲哀是,他永远也进不了城堡,实现不了夙愿。虽然客观结果也是绝望,
但毕竟K的脑子里还是有一个“目标”,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和探索。方鸿渐的悲哀比这个测量员更甚。他们就像洪水中无根的浮萍。
只有没有人生目的的存在感,离开这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完全是被动的,一直重复,直到走到墓地。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深最痛苦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