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弈论?
定义1:处理竞争与合作的数学决策方法。
定义2:研究参与者应该如何决策,以争取在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数学方法。
定义三:以信息分析和能力判断为基础,研究多个决策者之间的行为互动和相互平衡,以实现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对策理论。
经典案例:
智能猪游戏
猪的收益大约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的一侧有一个踏板。每踩一次踏板,就会有少量的食物落在猪圈另一侧远离踏板的喂食口。如果一只猪踩了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先吃掉掉在另一边的食物。猪一踩踏板,大猪刚好会在猪跑到食槽前把所有食物吃完;如果大猪踩了踏板,在小猪吃完掉下来的食物之前,还有机会跑到食槽,争夺剩下的另一半。那么,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答案是:小猪会选择“搭便车”策略,即在低谷期舒服地等待;大猪不知疲倦地在踏板和食槽之间跑来跑去,只为了一点剩菜。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猪通过踩踏板什么也得不到,但不踩踏板却能吃到食物。对于小猪来说,不管大猪踩不踩踏板,不踩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大猪知道小猪不会踩油门。自己踩油门总比不踩好,所以他得自己来。“小猪躺着,大猪跑着”的现象是故事里的游戏规则造成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量和踏板到喂食口的距离。如果改变核心指标,猪圈会不会出现同样的“猪躺着,大猪跑着”的场景?试试吧。
变化方案1:还原方案。喂食只有原来体重的一半。结果小猪和大猪都不蹬了。小猪会踩,大猪会把食物吃完;如果大猪踩上去,小猪也会把食物吃完。谁蹬就意味着给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蹬的动力。如果目的是让猪多蹬,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变化方案二:增量方案。比以前多喂一倍。结果小猪和大猪都会蹬。谁想吃就蹬。反正对方不会一次吃完所有的食物。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物欲横流”的社会,竞争意识不是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一次提供双份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让猪多蹬也没啥效果。
变化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只喂原来重量的一半,但同时要把喂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小猪和大猪都拼命蹬。等的人不会吃,努力的人会得到更多。每一次收获都只是花。对于游戏设计师来说,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智猪游戏》的原著故事,启发了竞争中的弱者(猪)等待最佳策略。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分配并不是最优的,因为小猪没能参加比赛。为了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规则的设计者不希望看到任何人搭便车,政府也是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能否彻底杜绝“搭便车”现象,取决于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得当。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太强,而且还是持股和期权。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成了百万富翁。且不说成本高,员工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高。这相当于《聪明猪游戏》增量方案中描述的情况。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观众有分成(即使是不干活的“小猪”),曾经很努力的大猪们也就没有动力了——就像《聪明猪游戏》第一期缩减计划中描述的情况。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好比换第三种方案——减员加换班。奖励不是人人共享,而是针对个人(如业务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杜绝了“搭便车”现象,可以实现有效激励。很多人没看过“聪明猪游戏”的故事,但都在有意识地使用猪的策略。散户在股市里等着庄家上轿;等待产业市场出现有利可图的新产品,然后大规模复制游资牟取暴利;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所以,对于制定经济管理的各种游戏规则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明白“聪明猪游戏”的指数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