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发源地在哪里?

北方水城的文化支撑

羊头山第一峰——中国象棋的发源地

象棋是中国四大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它千变万化,引人入胜,老少皆宜。千百年来,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棋迷,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那么,你知道国际象棋起源于哪里吗?象棋的发源地在秦县西部的羊头山。起初,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柳波戏。后来演变为塞剧、北周象戏、唐象戏、北宋棋艺,最后定型于北宋后期。

沁县西部绵延百余里的伏牛山(羊头山),是漳河、沁河的源头。当时的炎帝,华夏农耕文明的始祖,在伏牛山的高处设坛,像五行一样,先学天地之规。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的君主,在他被流放到这里的时候,开始和五位智者下十二盘棋。最初的仪式演变成了游戏,中国象棋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大约4400年前,已初步掌握农耕技术的颜地部落来到西太山(太岳山)富饶多水的伏牛山地区活动。《汉书》把这个地方叫做羊头山,这里出产的黑小米在汉代被作为计量的标准。他们定居在海拔1200m至1400m的山区,过着农耕狩猎的生活。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自然就产生了鬼神崇拜。于是炎帝在中部山区最高的地方设立了鬼神祭坛。每到农忙和收获季节,氏族中的男性会带着谷物(麻、粟、黍、麦、豆)上山祭祀。炎帝亲自主持仪式,把场地按居住地分成若干个方格,互相祭祀,按四季祭祀春神、夏神、秋神、冬神。选择一个规则的正方形来象征这个地方;田里的谷物堆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圆圆的天空。祭祀的人分成两队,每队五人,一队身着火红,另一队身着蓝黑,在广场上跳舞,由此,产生了原始的大象戏。这种祭祀活动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有些地方还称之为“戏消”。

公元前655年,晋国朝廷发生内乱,晋国公子投靠,在秦县城西居住了12年。长期的流放使重耳感到非常恼火。跟随他的五位智者想尽办法调节他的情绪,于是这六个人演起了小时候在宫廷里演的大象戏。比赛时“抛六指,下六棋”,斗智斗勇,互相攻讦逼迫,然后取胜。这样的设计与他们六人决定世界的意图不谋而合。

后来,他们用巨大的石雕雕刻了一个巨大的棋盘,并在希迪通往晋国的主要道路一侧的山顶上建了一个石亭,当年炎帝就在这里创作了“大象戏”。在下棋的时候,重耳看着晋国的方向,表达了他重新获得国家霸权的宏伟理想。后人将此峰称之为伏牛山棋盘山中段,成为中国象棋的发源地。经过几代人的演变,到了宋代后期,象棋逐渐成型,成为我们今天玩的32人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