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六合独特的客家文化
六合是一个纯客家县,地处潮汕方言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格。民间艺术方面,有故事、笑话、谚语、格言、歇后语、传说、民歌等口头文学,也有腰鼓舞、秧歌、踩高跷、舞狮、耍龙、撑景、动景、木偶戏、杂技魔术、八音牌等文艺表演,还有国画、油画、木雕、泥塑、扎灯等。客家饮食文化也很独特,如砸茶、打饭、做饭、做米酒、做豆腐、做泡菜、做铁头饼等,都相当有名。
山区民俗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山区有很多节日,都和农耕有关。如农历七月“立秋”播种时,农民为庆祝早期丰收,完成后期播种任务而大获丰收,以此宰杀鸡鸭,制作巴赞,感谢神灵,感谢亲友的互助;有些地方在“冬季至日”上搭建草棚,制作糍粑,储存牛的冬季饲料。感谢老牛们的辛苦。在庆祝新年元宵节时,组织了舞狮队和民间艺术班,以庆祝新年和参观村庄,增进村民的团结和友谊;有山区青年男女荡秋千、坐车,有青年男子在比赛中走神,显示山区坚韧顽强;有的农村妇女精心制作一米多高的“米成岗”、“井”供奉神灵,以示聪明灵巧;有河田、螺蛳溪、河口,有唐璜的“高风景”,有新田的“山水”展现山民的智慧;还有南湾镇的“像歌一样唱”和“像大象一样跳”。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每年正月二十日的河场“风光”。“景”是一种美丽奇特的景观,又称“高台浮色”,历史悠久。
芦鹤是个杰出的人,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才。叶梦熊、叶等朝廷官员出现在明朝。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商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飞,现任中将、大军区副司令员。著名的书画大师赖少其也在这里长大。马来西亚套牌大王彭先生也出生在六合,全县居住着30多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潞河自然景观奇特,山峦起伏,山峦重叠。其中,南高峡景区不仅有上有鹰嘴,下有鹰嘴,如两只苍鹰在天空中咆哮,还有石榴花石、狮子石、蝙蝠石、麒麟喷火等奇形怪状的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门寨”瀑布,一连三个瀑布,高达四五米,十分壮观。峡谷的河床里有一个石洞,叫“带珠的石头”。山洞里有一个排球那么大的圆球。水漫过石头,永不停歇,却取不出来。这是一个独特的奇迹。
罗溪镇树村河的“干旱”是一道奇特的景观。水从河的上游来,在“旱”中突然消失,而水流在怪石嶙峋的“旱”下,数百米后才见踪迹,有趣的人用石头打它,发出像鼓一样的声音。
特殊的地质地貌使六合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全县有八个乡,其中五个乡有温泉。较大的有尚湖夏龙温泉和和田汤子里温泉。尚湖温泉属于碳酸钙型,温度在44-56℃之间。和田温泉是硫磺,温度高。两地水质都不错,经常洗澡可以治疗慢性关节炎、心肌炎和各种皮肤病。
有九堂十八井、笼屋、上仙庙、五星祠堂、“三世一品”庙、清代雍正时期的时永楼和参与建城的古城堡。有尖山寺、聚云寺、广德寺、回龙观、石川寺、南慈寺等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证明客家人寻求精神寄托。
有许多陆河革命的历史遗迹。新天尾天主教堂是周恩来1925年3月和10年10月率革命军东进时居住的旧址。也是大革命时期1927年5月海陆丰、汕头、惠州三县党组织和农会联席会议召开的地方,决定成立“惠、潮、美”总指挥部。1929有积石溪“红军医院”旧址;有积石溪“三江口”旧址,6月“八一”南昌起义第一部(即红二师)1927;积石溪有高岗子旧址,1930建立的海陆空子县委、县苏维埃所在地。
1949年2月,和田解放。3月,边纵司令部、东一司令部、江南区委、禄丰县委相继进驻,和田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解放广州的指挥中心。
陆河县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县。据了解,新田镇恒隆区部分居民讲客家话,熟悉“福佬”方言。六合先民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历史上因饥荒而分批南迁,先后到达古龙川、汀州、福建乃至江西。他们的风俗习惯大多保留了中原人的色彩,但也受到福建、广东等地福佬人习俗的影响。然而,传统节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现在,单独描述六合节日的习俗。
春节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一般来说,六合人的过年习俗可以概括为:节前准备、年三十下午祭祖、年夜饭、守年三十、放鞭炮(开鞭炮)、初一斋戒、初二开年、初三送贫、初四回父母家、初七庆祝(吃七种菜、茶)、十五个半月庆祝(过元宵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称为“年价”。周三下午,各家各户用最肥的阉鸡、猪肉、鸡蛋和米酒在这个祠堂或祠堂集体祭拜祖先。这是传统儒家伦理殿堂或祠堂对客家人的集体祭祖。这是因为客家人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保留了极其庄重的祭祖礼仪。从古至今,没有人敢忽视它,代代相传。祭祖归来,全家围坐一桌吃团圆饭,围着灶台看晚年,共享天伦之乐。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认真选择开业时间。早在春天的除夕十一点半,最慢的人会在凌晨四点开门后点燃一串鞭炮,这正是鞭炮消灭旧年的意思,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说起“烧弦炮”,可以追溯到“烧竹驱邪”的传说。有一段历史:李妙住在山里,邻居中搜嫉妒山的气味。他命令在除夕夜把竹子扔进法庭的火里,竹子在火里受热爆炸,发出“哔!偷看!砰!哎!”噪音,隐身是惊喜,晚上会很安全。后人误以为鞭炮可以驱邪,遗产流传至今。
初一斋戒的习俗与宗教密切相关。在客家地区,萧族人中有很多佛教信仰,但也有不少是僧人。即使他们不是信徒,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当它们传到之时,就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掌管家庭的人们虔诚地漱洗嘴巴和脸,认真地祭拜神灵和祖先,并与全家一起吃第一顿饭。农历大年初二,人们称之为“开年”。这时候再杀鸡鸭,就是黎明前的“开年夜饭”。
“初三穷人节”正月初三,把家里、门外堆积的鞭炮、纸屑或其他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俗称“送穷”。这一天,我既不出门做客,也不欢迎家人。这种习俗现在已经过时了。
第四天回我妈家。从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个多月的紧张活动后,主妇们到初四才有一点清闲,带着礼物回父母家(转别家)住几天,最迟初六回家。因古有风俗,故称“七不出门,八不回去。”如果他在第六天没有回来,他将呆到第九天。如果他在第九天没有回来,他将呆到第十一天。因为当地人称初十为“哮天穿”,不利于外出。
在正月初七,我吃七种蔬菜和茶。“正月初七是人节”,顾名思义,人节是一个人的生日。都说世界之初,万物孕育。鸡生一天,狗生两天,猪生三天,羊生四天,牛生五天,马生六天,人生七天,谷生八天,所以第七天是人日,是万物诞生中最有灵性的一天。六合人会在这天早上煮“七种茶”作为主食。“七种菜”是大蒜、羽衣甘蓝、豌豆、麦子、艾草、茴香、薄荷等。家境较富裕的,用虾、鱿鱼、蘑菇炒熟,再把泡好的幼茶(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瓷陶碗中泡茶。七种茶泡在茶里,或者加米饭,或者加炒米花,对大家都有好处。这种茶醇香可口,还具有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提神醒脑的作用,是我国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民间食品。
客家砸茶历史悠久,将在另一章介绍。
正月十三,迎神,制鼎酒。
正月十三,农村的习俗叫“开灯日”。要测试的来源是什么?这一天是迎接上帝,使丁酒。
迎神,就是用轿子把“主”和“帝”从山寺抬回村里,放在事先搭好的帐篷里。这种房子叫“灯棚”。灯棚门口贴着红对联,大多是赞美吉利的话。
迎神日,黎明时分,人们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个主人都带了香和灯笼,按顺序排好队。领导负责问候上帝。他扛着“芦苇”和头灯,后面跟着打矛的人(其他地方叫三靶),后面是几十个甚至几十个横幅,抬轿子打锣鼓的人,最后是参加迎接的人。三次重击后,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火光闪闪,热闹非凡。欢迎上帝来到灯棚前。八仙的几十张桌子上摆满了祭品,非常丰富。崇拜结束后,对上帝的欢迎就结束了。中午时分,灯棚前的舞台上表演着木偶或中国戏曲,来自四个乡镇的巴厘岛村民聚集在这里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
到了下午,按惯例,去年娶了老婆生了男孩的,都要在灯棚里做丁酒,这是为了增添喜气。这种习俗只在一些村镇流行。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举行。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称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初五”。这一天,六合农村和城市居民的食物主要是“包心饭”。一大早,家庭主妇们就要开始准备米饭菜肴。一般人们用鲜蒜梗捣碎、豆腐丁拌调料做馅,而用米粉拌入适量的水,用火煮,称为“煮坯”。最后,主妇请邻居把它们包起来。煮好的生米反过来再放锅里蒸。“菜包饭反转”清爽可口的香气就出来了。这饭多吃不腻,越吃越想吃。当地有句话叫“不怕媳妇一天不拧嘴。”六合,一种地道的小吃,远近闻名,来六合的人都想亲自品尝一下。更多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到家乡也要吃饱饭。
正月十五,按照以往的习俗,农民要做三件事:一是在竹林里砍一根粗绿的竹尾巴,插在鸡栖上;第二,挑麦田里四个最大的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边。他们所做的是,农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
晚上,男女老少趁着月光,在早已搭好的灯棚里看灯笼,过元宵节。通常,灯笼五花八门,五颜六色。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如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谜灯、元宵节等。真的是灯棚满乐,人鸣一夜,火树开一夜。
在陆河县,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在乡镇的餐馆摊位上,人们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坑螺,它产于一条深山溪流中。
坑螺,当地人又叫石螺,是六合山区的著名特产。它的外壳坚硬,颜色较暗,体形略长,腹部发达。生活在阳光明媚干净的山涧里,白天卧,晚上出。通常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头或鹅卵石上。它具有两栖技能,以石质微生物、小型藻类和苔藓水生植物为食。
坑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其肉质酥脆,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葡萄糖苷等营养成分,无泥味,无苦味。是大众化的山货,所以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不如吃手指头那么大的石螺,坑螺的吃法也很多。最好的吃法是新鲜油炸。通常将坑螺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左右沥干污物,然后夹掉螺尾,洗净螺身,放入油锅中用武火煸炒,再加入一些白酒和薄荷炖一会儿,即可食用。用坑田螺熬汤,也可以配上排骨和少量的泡菜,味道会很鲜美爽口。也可以把坑螺蒸熟,挑出螺肉,用来煲汤吃。如果把净身的田螺和冬凌草拌在一起用文火煲汤,会有另一番风味。不仅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鲜美汤汁,还具有清肝明目、祛湿清热的功效。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坛坛茶艺中,“客家碎茶”可以说是一枝奇葩。它以质朴见奇观,以保健见奇观。千百年来,它在民间流传,闻名中外。如果你是客家人,热情的主人招待你的第一件事就是客家茶。当主人兴高采烈地奉上一杯(碗)香茶时,他会慢慢和你聊天,让你慢慢品茶。茶入口香甜可口,清香爽口。多喝几口,渗入心脾,很过瘾。主人看到你喝的舒服,会给你加一勺,你会觉得很满足,很开心。
砸茶很独特,但是客家人砸茶很熟练,尤其是客家人女人,大家都是砸茶高手。每个客家家庭都有一套砸茶工具——砸、砸棍。擀面杖多为陶制,直径约1.5尺,内壁刻有精美细纹,外形美观。擀面杖长约2尺,由一级擀面树或油茶的树干制成。砸茶的时候,首先是上等的茶叶,比如老幼茶、莲子心茶等。,配以炒熟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研磨碗中,手持擀面杖,有节奏地转动。打至村里的茶料磨成粉,再加入少许(适量)盐,倒入开水中,就能做出一杯(碗)美味的茶。当一杯(碗)茶端到你面前时,你会感到一股清香。喝第一口的时候,会觉得满嘴都是口水,香味还留在牙缝里。再喝一口,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神清气爽,慢慢就会享受到了。茶叶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很多,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在磨碎的茶叶中加入一点辣椒颗粒(或花椒粉),会有温中散寒的效果。对于胃寒虚弱,怕冷夜尿频的老人,可以多喝几次,醒酒御寒,神清气爽。长期饮用可以延年益寿。还有炒米籽茶、炒米茶等。制备方法简单。只需炒菜,备用大米和花生,用茶叶磨碎,少加盐,沏成茶,和米饭一起吃,不仅香甜可口,还能解渴充饥。
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茶的成分也在进步。现代制茶除了选用茶叶、花生、芝麻等最好的主要原料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需要添加不同的配料。如春夏季节,天气湿热时,茶中常配以一些鲜艾叶、薄荷叶、布叶、苦茶等清热燥湿、消暑解暑之品;秋季天气干燥,茶粉配以白菊、金银花等润燥之品。冬季天气寒冷,茶粉中加入肉桂或桂皮、肉桂籽、辣椒等暖胃御寒之品。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用合适的茶料制成各种各样的地面茶,让人们喝地面茶提神醒脑,预防疾病。
客家砸茶可以防病,这不是骗人的。相传三国时期,刘备带兵南下到湘中。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许多士兵感染了鼠疫,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刘备急得像热窝里的蚂蚁,到处求医问药。一百个医生都无法理解。当时有个客家婆婆,出于恻隐之心,把祖传的砸茶秘方给了刘备。所有的客家乡亲都拿出擀面米和擀面棍给战士们沏客家茶,分发给所有的战士们喝。几天后,生病的士兵康复了,所有的士兵都很健康。客家砸茶在刘备军中成为灵丹妙药,流传至今。
如今,客家人请客人喝茶已成为最常见、最隆重的待客礼仪。结婚寿宴,新居,朋友来访,添孩子,孩子高考,师宴,都是用茶,一大碗敬,一小碗食。就连仇人也和解了,还以茶招待,握手言和。砸茶已经成为客家人社交活动的重要饮品。就像民谣里说的“路边有两三个羊舍,看见一个客人砸茶,纺点茶,就会得到中原更好的发音,不是淮水,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