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观察力有什么特点?
观察受到兴趣的限制。
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往往不需要大人的安排,孩子会专心观察。比如孩子对看蚂蚁排队搬运食物感兴趣,就会蹲在地上饶有兴趣地看。再比如,一本有趣的书,也能让孩子安静地读下去。
观察容易受到干扰。
学龄前儿童在观察时容易受到外物的干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目标上转移。比如,家长带着一群孩子观察绿豆发芽的时候,如果有类似昆虫的东西从窗口飞过,或者街上传来警车呜呜的声音,孩子就会被这些新的刺激(昆虫或者警车)吸引,不由自主地从原来的观察目标转移到其他东西上。通常情况下,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孩子到了5 ~ 6岁,可以排除一些干扰,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观察,但还是要看观察到的东西能否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观察无法持续稳定。
学龄前儿童观察事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差。比如给一个孩子一张图片让他随意看,他会说不一会儿就看完了。孩子越小,观察持续时间越短。一般来说,孩子自由观察一幅图片的平均时间,3-4岁时为7秒,4-5岁时为9秒,6岁时为12秒。
观察不够细致全面
孩子平时观察事情不够仔细。越小的孩子越不小心。3 ~ 4岁的孩子一般只看到事物的大致轮廓,观察不全面细致。他们很少会有意识地去关注隐蔽细微的地方,进行选择性的观察。他们反复看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的东西会视而不见,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孩子要到5 ~ 6岁才会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观察不可能总是独立的。
孩子在观察时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孩子暗示的影响,往往不够独立。比如父母让孩子观察一只兔子,说出它长什么样。如果孩子们说:“我看见兔子的鼻子动了。”然后,其他听到的孩子会把注意力转向兔子的鼻子,重复他说的话:“兔子的鼻子动了。”如果父母说:“我看兔子耳朵长。”然后,孩子即使没有自己的观察,也会重复父母的话。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观察力因年龄而异。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自身观察的特点进行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努力。儿童大约在半岁以后出现最原始的观察形式,在2.5 ~ 3岁期间正式开始发展,4岁以后逐渐转为有初始目的的独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