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从一开始就不讨喜?

2016是农历的沈冰年,也是十二生肖中的猴年。说到猴子,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蹒跚学步的孩子和八十多岁的老人都喜欢猴子。这种好感不仅来源于猴子可爱俏皮的外表,还来源于一个叫美猴王的猴王。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喜爱,相反,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猴子都被人讨厌。那么这种从厌恶到喜欢的感觉是怎么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猴之恋吧!

原始的情感——敬畏

作为十二生肖“六畜”中的一只猴子(作者注:十二生肖分为“六畜”和“六畜”,是祖先出于经济目的而豢养的,而六畜又经常受到祖先的骚扰和敬畏),起初是被祖先所敬畏,所以崇拜。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伏羲和女娲,可能是“日出之父”和“月之母”,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二神,即董和西王母。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为猴神:“西王母如人,豹尾虎牙,善吹口哨,使发戴生”(《山海经·西王母三经》)。像人一样,有尾巴,蓬乱的头发像猿脖子上的毛,尖牙像嚎叫。这不是猿猴吗?根据唐教授对的考证,太阳神也是一只猴子,这在出土文物中有所反映。所以早期人们对日月的崇拜是对猴子的崇拜,而此时对猴子的感情是敬畏的。

毁灭者的形象——不喜欢

如果猴子代表创造,那么之后的猴子代表毁灭。传说中,水神* * *龚和蚩尤都是炎帝的后代,炎帝也被称为太阳神,所以* * *龚和蚩尤都是猴子。而这个形象也符合神话中对一个人兽头的描述,前者撞山,后者与黄帝争夺中原,两者都是毁灭的象征。这时候人民对猴子的感情是反感的。

作恶——憎恨它

厌恶猴子的极端发展源于猴子抢婚。古籍中常有猴子抢婚的记载,西汉《焦氏艺林》中记载“南山大蟑螂,偷我美妾。《不敢一个人呆着》讲述了一个男人被大猴子抢了老婆,成了光棍的故事。"晋代的《干报》详细描述了一只名叫麻花的猴子在四川西南部寻找神灵。"他有七英尺长,会走路,而且擅长一个一个地走...女人漂亮就偷着走,人家不知道。“就像中外一样,埃及、印度、东南亚都有猴子抢亲戚的故事。此时,猴子是邪恶的代表,被人们深恶痛绝。

神圣的美-成长的爱

如果说猴子一开始代表的是日月神,拥有被崇敬的神灵,那么后来它们做的一系列恶,把它们拉下了神坛。被人们抛弃的猴子,渐渐变成了王子们的宠物,百姓们的玩物,丛林里的怪物,餐桌上的食物。与猴子的形象不同,另一种猴形生物——猿,以其神性之美、人性之美、诗意之美,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取代了猴子原有的地位。

所谓神美,就是猿猴是山中之灵,无忧无虑,接近神仙。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一只白猿的肚子里发现了“九阳真镜”的秘密;电影《道士下山》中的无上绝学叫“猿”。

人性之美在于与猿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分别展现了从君子猿、孝猿到爱猿的猿类人性之美。诗情画意是中国特有的审美特征,从“两岸猿猴泣不成声”的“哭猿”,到《广天起风了》中的“啸猿”猿猴在呜咽,再到“巴东三峡长,猿猴含泪三哭”。都体现了以猿为代表的诗人情怀。这些感觉唤起了人们对猿类的热爱。

孙悟空——正义的化身

猴子重获人们的喜爱,迎来了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后的命运转折。佛教的传播给中国带来了一只具有佛教性质的好猴,与中国传统的猴形象相得益彰。这个形象逐渐与传统的猿猴融合,成为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到芳村山三星洞学道求艺,回来就是仙猿的形象。闹天宫时,表现为石猴的破坏形象;取经途中,是佛猴和孝猿的形象。这些形象都让它的个性更加饱满,不再整容。而其不羁、自由、叛逆的打天下精神,以及勇于承担责任、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孙悟空》中,有猴神的破坏性和傲慢之美,有猴子的无忧无虑之美,有神性之美,有猴子天生的灵性和幽默,但没有猴子的丑陋和邪恶。在吴承恩的作品中,孙悟空这个公正、乐观、技艺高超的孙悟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今天人们对猴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关。如果没有孙悟空的形象,恐怕猴子也不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关注度。

(作者:王卫军?数据分析师,《历史与经济学科普》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