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教与学
在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教学的作用,必须通过儿童自己的学习来实现。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不是降低或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片面的,都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正确的孩子观和教育观。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儿童,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要,就要像《纲要》中所说的那样,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儿童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体现以儿童为本的原则,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儿童提供表演活动的机会,与儿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例如:
在讲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语言活动时,明确了教师要把孩子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在音乐中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然后围着老师,老师一边操作学校的工具,一边和孩子们说话。“春天来了,池塘里盛开着美丽的荷花。这时,一群小蝌蚪正从远处游来。你知道小蝌蚪在找什么吗?这时候小朋友们兴高采烈,马上说:“小蝌蚪要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青蛙妈妈去抓害虫了”,“那我们一起来帮小蝌蚪吧”。孩子们马上想出了向许多动物求助的方法。然后,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方法。简单总结后,孩子们被告知操作自己的学习工具,老师则在参观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指导。最后,老师集中要求个别孩子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老师用幻灯片操作,用录音告诉他们。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听音乐,和各种动物进行对话。整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潜能,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发展了活泼多彩的环境。第二,尊重孩子学习过程的规律
随着对儿童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感知-探索-研究-应用,形成一个闭环。幼儿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幼儿生活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孩子的实际,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启发和诱导孩子体验成功,走向成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个性化的教学。
例如:
《小蝌蚪找妈妈》,最初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操作故事盒来讲述。* * *有10张图片,老师让孩子提前画出一张。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并没有兴趣讲故事,只是觉得从盒子里把图片抽出来很好玩。由此可见,老师没有考虑到设计对孩子来说太复杂,孩子不感兴趣,也不愿意讲。后来我们把故事箱改成了背景图片和单个动物,以满足孩子不同兴趣和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不强调按照老师设定的要求去操作。这个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孩子学习的规律,孩子不受压力和约束,大胆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对儿童特点和潜能的理解,对教育与儿童认知规律关系的理解,对儿童教育本身的理解。
第三,巧用铅。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儿童的教学活动,强调“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环境是影响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孩子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一部戏剧的“序曲”,起到辐射全班的作用;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它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作为教师,引导的运用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1,猜谜——从谜语开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白宝宝,洗澡吹泡泡,把身体洗小,再洗干净。”这是什么?(肥皂)对,是肥皂。今天,老师邀请孩子们认识肥皂。
2、激发——激发孩子的情绪,让他们产生尝试的欲望。在小班幼儿的美术课《小鱼会唱歌》中,为了让幼儿产生“我要画画”的欲望,让幼儿画出大小不一的圆圈,老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画满小鱼的图片,问幼儿“为什么池塘里的小鱼不会唱歌?”少年:“因为小鱼的嘴没张开吐泡泡。”对了,只有小鱼吐出各种泡泡,有大有小,小鱼的歌声才能美妙动听。孩子要不要让小鱼唱歌!”少年:“我想。“老师:”那就让小鱼的泡泡吐得又圆又大。“通过这样一种启发性的语言,孩子们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3.故事式——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有一个鲜明的视觉形象,想象自己想描述的内容。比如我在教美术课《小燕子鱼》的时候,就先讲了关于小燕子鱼的故事,针对孩子听故事的天性。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我,我用生动的音频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更加关注故事。谈到小燕鱼要去参加海洋选美比赛,我说小燕鱼很漂亮,然后带领小朋友画小燕鱼,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小燕鱼画漂亮的衣服。孩子画完之后,故事继续,逐渐引导孩子在故事中画海草、石头等。故事讲完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美丽的故事中,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美丽的图画,这比以前老师只是画图画让孩子模仿,更有利于增加孩子的绘画兴趣,提高孩子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巧妙运用铅的“教”,真正起到引导作用,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学”,提高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
第四,活动设计游戏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将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途径,孩子通过各种身心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我们家》这个大课堂,游戏式的生活情境就是一种在活动中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在班上,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玩白云、鸟、鱼、种子和花。他们在游戏中真切感受生活,语言体现情感之美,游戏体现人性之美。这些“游戏式”教学设计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提前“融入”到孩子中,然后深入研究教材,理解课文大意。在这个“动态环境”中,每个孩子都显得手忙脚乱,天真可爱,通过游戏表达对“家”的无限热爱!
当然,将游戏机制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游戏和教学相加,而是要抓住两者的结合点,让学习和游戏达到和谐互补,从而让孩子的学习活动充满乐趣。老师的“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它遵循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他们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兴趣爱好和选择性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展示才华和实现自我的机会。
不难看出,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孩子学习过程的规律;设计活动的游戏化;巧妙运用导语是幼儿园教师科学合理“教”和幼儿主动“学”不可或缺的四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