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
什么是艺术,艺术与人类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目前,似乎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人类主观行为的功能范畴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构成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人的主观行为的三个基本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主观行为按其基本功能类别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生产劳动,如寻找、采摘、捕捉和种植食物、建造房屋、制作衣服和其他必需品等。,属于基本生产劳动。没有基本生产劳动获得的基本生活资料,人们的基本生活活动就无法维持。第二类是基本的社会生活,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做饭洗衣、繁衍抚养后代、社会交往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以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等。,都属于基本的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基本的社会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是无法健康维持的。第三类是消耗人体多余体力和能量的娱乐和游戏活动,如唱歌、跳舞、写诗、去看歌剧、踢足球等。,都属于娱乐和游戏活动。没有娱乐游戏,人的基本生活活动依然可以正常维持。
第二,艺术是一种娱乐游戏的方式
艺术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属于娱乐游戏的范畴,似乎是人的学问。因为,没有艺术活动的任何形式和内容,人类基本的生命活动都可以正常维持。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的娱乐和游戏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呢?显然不是。比如孩子挖燕窝、摸鱼、打蛐蛐等许多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不能称为艺术,弹琴、写诗、画画、唱戏等许多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可以称为艺术,这是人的知识。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娱乐游戏都称为艺术,但是我们可以把艺术认定为娱乐游戏的组成部分,是娱乐游戏的一种方式。这在逻辑上不是问题,似乎也没有人会反对。
第三,什么是艺术
但是,对于人类所有的娱乐和游戏活动,哪些可以明确称为艺术,哪些可以明确称为非艺术?目前,似乎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此。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绘画这种娱乐游戏可以称为艺术,然而,是不是所有的绘画活动都可以称为艺术呢?老画家的画能被称为艺术似乎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们都是画。似乎很多人都不认同一个随意的孩子涂鸦能不能称之为艺术,只有当孩子的“徒手涂鸦”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有人称之为艺术,那么,什么水平的孩子的“涂鸦”才能称之为艺术呢?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据说美国的一只黑猩猩会“画画”。人们给它纸和笔,它能饶有兴致地做出许多“有趣”的“画”。如果黑猩猩的“画”也叫艺术,似乎很多人甚至不以为然。那么,理论上应该如何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呢?或者说,理论上,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第四,人的主观需求
人的主体性是以人的“自我”形式为基础的,而“自我”形式是以人的思想文化形式为基础的。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基于“自我”形式的行为,称为人的主观需求。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人就会在主观上感到幸福;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主观需求或损害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就会在主观上感到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主观需求不能被客观事物及时满足,主观利益经常被一些客观事物损害而感到很多痛苦。可以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客观事物对其主观需要的满足,避免客观事物对其主观利益的损害。但这种追求或拒绝往往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使得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因为很多事情无法实现而主观上有很多缺点。这种主观的遗憾总是让人不断沉浸在痛苦的感情中,总想摆脱。
五、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
人体有三大功能系统:一是基础功能系统,二是认知功能系统,三是情感功能系统。基本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正常的生理代谢、器官发育、个体生殖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组成这一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人体的基本器官。认知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人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任务。构成这一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人体的认知器官。目前,人们的认知器官一般被认为集中在人脑。情绪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认知成就引起的“情绪行为”的发生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交流”。组成这一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都被称为人体的情感器官。情绪功能系统的“中枢”被很多人认为是在人体的“心脏区域”。
人体的生命活动只能通过人体器官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进行。人体器官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功能现象称为器官行为。人体的器官行为是人体器官的自然功能现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人体器官的很多行为都能让人感到快乐,这是人主观上所期待和追求的。确切地说,人的主观需求是基于人体三大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行为。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主观上对器官行为的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无止境的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产生的行为内容主要有喜、怒、哀、乐、悲、喜、思、爱、怨、恨、惊、疑、望、烦、惧等。情感器官的这些行为往往是人主观需要的。无论是在人的基本生产劳动、基本社会生活还是娱乐游戏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情感器官的这些行为。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情感器官产生这些行为,通常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主观成本。比如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人感到开心、愤怒、悲伤和快乐,但劳动过程中长时间的辛苦劳动通常会让人主观上不愿意承受。虽然很多娱乐游戏可以让情绪器官得到更强烈的行为反应,但娱乐游戏通常会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娱乐游戏只需要花费较少的社会财富,就可以让情绪器官有足够的行为反应。比如说讲故事,听故事,只需要一点点社会财富,就可以使人的情感器官产生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为反应。
第六,虚拟文化现象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当真实客观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满足或违背人的主观需要时,能使人感到愉快或痛苦,并能引起情绪器官的行为反应;当人与故事中的虚拟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能使人产生愉快或痛苦的感觉,也能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而且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强烈的行为反应。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芳”,会让人觉得亲切美好,会让人想家,会让人失眠;但故事里的“林妹妹”会让人觉得更温柔,会让人失去理智,会让人觉得无比悲伤,会让人觉得很痛苦。现实生活中的“小芳”往往不能满足人的主观需求,但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很好地安慰人的主观缺点,以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感到快乐。
情感交流是人类情感器官不断的行为需求。人有必要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不足,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喜悦,听别人讲一些新鲜的事,或者告诉别人一些新鲜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和“值得谈论”的悲伤或快乐的事情并不总是发生。其实,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大多是自己听到的或看到的关于别人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用夸张、虚拟的方法编造出来的一波三折、内容精彩的关于别人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讲故事、听故事对主观缺陷有非常好的情感沟通效果和安慰效果。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听故事和编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想听到更精彩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人总想编更精彩的新故事。想听故事,想编故事,早已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自然,听故事、编故事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并发展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的主观缺陷的舒适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其文化形态的本质特征是虚拟人的现实生活。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虚拟文化。本文将这种虚拟的文化现象称为艺术,是专门为满足人们对舒适的主观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的。一直以来,艺术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关注艺术的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来定义艺术,本文对艺术的定义,一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明确了艺术的本质,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艺术与普通的娱乐和游戏行为,从而明确指导人们的艺术实践。本文对艺术的定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艺术”的本义,这并不要紧,因为类似的先例在理论界也有过。
虚拟现实对于人们的精神幸福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了非常丰富的精神食粮。虽然人的梦大多是生活的虚拟现实,但梦的创造不是人的主观行为,梦也不能称为艺术,编造谎言骗取他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也是虚拟现实,但骗取他人财物或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不是娱乐游戏。因此,我们不能把编造谎言称为艺术。
第七,艺术的本质
艺术属于娱乐和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情感器官的主观缺陷和行为的安慰需要而创造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是用语言创造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在人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生通常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人类的语言有多种形式,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绘画语言、肢体语言、音乐语言、现代影视语言等。艺术的发生会相应地以故事、小说、诗歌、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出现。没有语言,艺术的发生就没有基础;如果人们不理解对方的语言,就无法实现艺术交流。
艺术用语言创造虚幻的事件,让别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受虚幻事件的发生。在感受场景的过程中,人相应的主观缺点会得到适当的安慰,人的情感器官会产生积极激烈的行为反应。人的主观缺陷的慰藉和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完全是基于人对社会生活中某些客观事物的主观需要。因此,艺术创造的虚拟事件必须基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需求,才能发挥显著的艺术效果。
有句成语叫“画饼充饥”,这是对艺术最生动的诠释:人因为饥饿而想吃饼,又没有饼,只好画一张大大的饼来自慰。饥饿的人看到画中的这块蛋糕,主观上可以得到一点满足,他们的情感器官也会产生一点喜悦。古人有福报:说梅子解渴,竞稍缓;画饼充饥,少拜腾翔之志。这其实是对艺术的发生原理和社会功能最生动、最精辟的阐述。
艺术是以一种吸引感官或情感,尤其是美感的方式,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安排元素的过程或产物。从狭义上讲,艺术一词通常特指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和版画等媒体。然而,“艺术”也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创作和表达方式,包括音乐和文学。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哲学分支。
传统上,术语艺术是用来指任何技能或精通。这种观念在浪漫主义时期发生了变化,艺术开始被视为“人类心灵的一种特殊能力,可以与宗教和科学相提并论”。一般来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旨在激发思想和情感。除了这种描述之外,对于艺术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
自20世纪以来,艺术的定义和评价变得尤其成问题。理查德沃尔海姆区分了三种方法:Rea列表,其中审美质量是一个独立于任何人类观点的绝对价值;客观主义者,因此它也是一个绝对的价值,但依赖于一般的人类经验;相对主义者认为,它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而是取决于不同人的经验,并随着不同人的经验而变化。一个物体可能被其创造者的意图或缺乏意图所表征,而不管其明显的目的。一个表面上可以用作容器的杯子,如果仅仅作为装饰品,可能被认为是艺术品,而一幅画如果大量生产,可能被认为是工艺品。
视觉艺术被定义为“以一种影响美感的方式,特别是在图形或塑料媒介中产生美感的方式”对颜色、形式或其他元素的安排。沃尔海姆曾将艺术的本质描述为“人类文化中最难解决的传统问题之一”。它被定义为表达或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探索和欣赏形式元素本身的手段,以及模仿或表现。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一种用间接的方式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交流。贝奈戴托·克罗齐和R .G .科林伍德提出了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艺术表达情感,因此艺术作品本质上存在于创作者的头脑中。艺术作为形式植根于康德哲学,并在二十世纪初由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发展。作为模仿或表现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