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再多一点!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在林中空地玩丢包游戏。花袋由美丽的花布制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并在四个角和中心装饰有五个花穗。它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和收包相识。女生自觉让小伙子输了之后,小伙子把准备好的礼物给了女生,两人都离开人群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谈恋爱。
泼水节期间会有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成群的龙舟,穿着红色和绿色的衣服,随着锣声,喊声和哨声拍打着波浪,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到澜沧江,给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
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曾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后被佛教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已有700年的历史。随着佛教南传在傣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泼水节的山谷学也越来越广泛。泼水节是傣族新年的庆祝活动,通常从阳历4月13日持续到4月15日。届时,人们会先去佛寺给佛洗澡,然后互相泼水,用泼水表达真诚的祝愿。到处欢声笑语,充满节日气氛。
泼水节的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象脚鼓和孔雀舞。当时傣族大年初三,傣语称之为“麦帕亚万马”,节日气氛达到高潮。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聚集在澜沧江和瑞丽河畔观看龙舟比赛。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他还有翱翔、斗鸡、孔雀舞等。人们盛装打扮,喜气洋洋,场面异常热烈!
泼水节来了,傣族人忙着杀猪、杀鸡、酿酒。他们还必须制作许多“年糕”和各种糯米制成的粑粑,以便在节日期间食用。
泼水节持续三天。第一天划龙舟,展翅高飞,表演艺术;第二天泼水;第三天,青年男女一起丢包,交换物资。
泼水节一般在美丽的澜沧江畔举行。当黎明映照着“黎明之城”时,身着盛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一声令下,一个个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犹如龙舟之箭,直奔对岸。这时,千根金竹齐奏,锣鼓齐鸣,澜沧江畔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族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把竹叶和树枝浸在盆里的水里,互相泼洒。高潮时,人们用铜碗、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他们只觉得面前的水和身后的水都被溅得从头到脚湿透了,但人却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洗礼,人们围成一个圆圈,在锣鼓和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舞,不分民族、年龄和职业。激动之余,人们也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的边跳边喝,通宵不睡。
“丢包”最浪漫,往往是未婚傣族青年的特别游戏。“宝”是爱情的象征。由傣族姑娘用棉子精心制作而成,袋子的四角饰有五颜六色的花朵。当包丢失时,男人和女人在长满草的草坪上站成一排。先是傣族姑娘把包扔给小伙子,再由小伙子扔给姑娘,传达他们的感情。就这样,花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互相耳语。
泼水节,年轻人泼水,就像盛开的银花。
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麦”,泼水节为“后南”。因此,泼水节是傣族历年新旧交替的象征。
泼水节通常在公历四月中旬和傣族历六月中旬持续三到五天。第一天叫“万多三里”,意思是除夕,最后一天叫“万八万马”,意思是“日王来之日”,就是元旦。中间叫“腕脑”,意思是“空天”。每逢节日,要开展泼水、丢包、划龙舟、高飞、拜佛、赶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的早晨,人们在佛寺里采花绿叶祭拜,并在寺里建了四五座塔。世俗众生围塔而坐,听佛诵经,然后将佛抬到院中。全村的女人都带着清水来迎佛。佛寺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不再互相泼水取乐,于是群众泼水活动开始了。人们用铜碗、脸盆甚至水桶盛水,挤出大街小巷,玩追逐游戏,泼向每一个人。民间认为这是吉祥水,有福气的水,能消灾祛病,所以人们爱泼就泼,不管溅不溅,虽然从头到脚都湿透了,但还是很开心。只见人群中一朵朵浪花怒放,在阳光的反射下形成彩虹,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歌舞活动。七八十岁的老人到七八十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广场。男人、女人和孩子围成一个圈,随着莽锣鼓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尤拉啊》,有的即兴发挥,载歌载舞,动作优美,节奏分明,歌声动人。跳得兴高采烈,或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或以“尤拉,尤拉”的歌声结束。有的男人边跳边喝,比如醉酒,熬夜,甚至在舞池里喝得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