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拼音

折纸的拼音是zhé zhǐ。

定义:

Origami,英文单词origami,音译自日语笔名“折叠纸”。在日语中,“ori”是折叠的意思,“gami”是纸的意思。

从字面上讲,折纸是折纸的艺术。它是借助相应的折叠技法和规范,将空白纸张折叠成各种立体或平面形状的传统手工艺术。它属于纸艺术的一种。折纸与其他纸艺(剪纸、纸装订等)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折纸是纯折叠。

产地:

中国的起源理论:

有人认为,折纸是在7世纪的唐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民间祭祀和宗教仪式,在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活动中制作大量的纸衣、纸花、纸锭,通过它们进行祈祷。

肖晓阳的《折纸创新法》认为,现在大英博物馆和敦煌石窟出土的唐代纸花是世界上最早的折纸作品。折纸艺术有可能是随着唐代日益密集的贸易、经济、文化交流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日本起源理论:

高句丽高僧谭政在7世纪将造纸术传入日本,日本人后来发明了更适合折叠的“纸”。日本折纸学者的主流观点是,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1200左右出现了相对复杂的折纸模型。

此外,根据日本史料,在镰仓时代(1185-1333),盛行一种礼仪,通过交换一种特殊的折纸礼物来证明彼此的友谊,这也可能是折纸艺术的起源。

折纸的类型:

干式折叠法(平折纸):

干折是一种常见的折纸技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折叠、冲压、重叠、插切等方式,在任何纸张上都能实现。

平折折纸是按照严格的几何原理折叠的,折痕多为直线,很少有曲线。而且由于折痕没有线宽,折叠后没有形成折痕面,所以折叠后的折纸具有单一且极高的折叠锐度,只需要很少的曲线就能成型,整体结构边缘分明。

湿折叠方法:

纪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湿折法。所谓湿折法,就是将含有水溶性粘合剂的厚纸打湿后再折。这种纸干燥后能保持原来的形状。

除了塑造更精确和真实的形状之外,湿折叠方法还有另外两个优点:

第一,与其他任何方法相比,它可以使完成的作品更加牢固持久——湿折后的作品可以原封不动地播放和存放,不用担心会失去原有的形状,是一种理想的展示方式。第二是美观优势——这种厚纸的美观是没有替代品的,尤其是纹理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