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只有一流的智者和二流的愚者是无法改变的。
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看,孔子认为大多数人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有第一流的聪明人和第二流的蠢人是改变不了的。孔子一直认为上等人的智慧和下等人的愚蠢是无法改变的,主张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是有区别的。事实上,孔子对人性有着透彻的理解。
扩展数据:
孔子的智在孔子之上,是指孔子根据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智力类型的分类。《论语·永业》:“若在人之上,亦能言于语;中国人以下,不能口头说。”《阳货》:“我只有聪明和愚蠢。”即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分为“聪明”、“一般”、“愚笨”三种。后世学者在孔子的知识分子类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认为,从人性的角度看,智愚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中年的本性只能提升和降低;程颐从智力的角度做了延伸。
王符从三类智力的分布来阐述:“聪明愚笨的人少,中庸的人多。”北宋的兴爵不仅肯定了这三类智力,而且主张将三类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共九等。
在《论语·正义》中,王守仁在回应弟子关于三种智能的教育方法时说:“不是圣人不总是互相交谈。在圣人心中,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教不起。中产阶级以下的人会把自己的生活告诉他,他不救,但要考虑很久。”(回答黄冕的问题)肯定了“聪明”、“一般”、“愚笨”的区别是由人的资质不同决定的。
参考:愚人之上的智慧-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