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名的学术经历

李成名从小爱钻研数学难题,考大学歪打正着学了测绘,进校前,不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学什么东西,没想到,上了两年,越学越有乐趣,一读读到博士毕业。保研之前,被派到一线去体验,他选择了山东省地质测绘队最为艰苦的外业测量分队去锻炼,在外业队这一年,越发让他明白了为什么而学、今后要学什么,同时坚定了他要一路做科研的决心。

测绘圈里最有名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聚集了中国测绘界众多精英人才,这里也是李成名的母校。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李成名就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一行当,立志要做一名测绘行业的科研人员。1999年年底李成名博士毕业,分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做了一名科研人员。刚开始两年,因为手头项目太少,他工作五分之四的时间都花在写本子争取项目上,要不就是看资料,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从中得到启示,做一些相关实验,写几篇文章发表,至于为什么写这些文章,对这个行业发展究竟有什么帮助。他自己也说不清。 这时候,有块难啃的骨头摆到了面前,面对一个多年来都没解决的保密技术难题的研发,李成名毅然选择了迎难而上,尽管项目经费仅有2万块钱。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难题,被李成名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拿下了,不过却花费了小十年光景,而且拿出解决方案之初,还接受了来自相关部门和各应用部门不同角度的考验。“这些年,做科研,做得很苦。光一项地理信息保密技术,就研究并反反复复论证了小十年。”李成名表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熬过来了,三年研发、再三年论证、又三年改善。这个难啃的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攻克了保密和公开应用的技术难关,催生和推动了每年120亿的导航产业,还在数字城市、数字省区、网络地图等领域广为应用。这个过程,让他有深切体会:“成功需要顽强的毅力,有的人可能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却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了。” 1999刚进研究院不久,李成名与团队就碰到一个测绘领域几十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难题。当时,国家测绘局为解决我国地形图国家安全保密管理与社会大众广泛应用之间的矛盾,专门设立了“地形图数据保密处理方法”探索性科研专项,以便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地形图保密问题作深入研究,达到“该保的保住、该放的放开”的效果。

在前院长林宗坚教授的指导下,李成名一头扎进地形图数据保密处理方法研究中。凭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深厚的专业底蕴,凭着对科研的执著和钻研,他综合应用地图学、数学、信号学和密码学等理论,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按照这一思路,他和几个年轻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算法优化和参数调整,经过不断的生产试验和调研反馈,3年攻关、3年测试、3年论证,终于研制出来一套适用于国家系列比例尺的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算法。此技术既能隐藏军事上保密的精确大地坐标,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又能保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所需的地理信息。解决了地形图保密和社会化应用的难题,催生和推动了我国导航产业的发展,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在线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建设。这一技术比美国早3年、比印度早4年。以该技术为核心研制出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奠定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导航产业的基础,解决了制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 Newmap是我国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它在地理空间三维基础框架建设示范、全国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建设、国防交通空间数据平台建设及制图工程等项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成名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支持下,带领其团队提出了“分类存储,交换***享”理念。 NewMap设计伊始,便面临着开发模式的抉择。当时业内主流做法就是基于现有的国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其好处在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而且有大量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固定的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很多人建议用这种模式进行开发。但李成名力排众议,坚决不予考虑这种“为外国公司打工”的做法。李成名多次召集团队开会研讨,从内部统一思想,决心完全从底层研制开发。 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依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他的团队成功打造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NewMap系列软件。鉴定委员会评价NewMap软件“体系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基于专家知识模版的自动制图、跨平台地图可视化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NewMap软件有87%的性能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在科技部、国家测绘局组织的42家软件测评中名列前茅,被国家推荐为地理信息公***平台建设的优秀软件。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到全国交通战备系统和全军军交运输部门380多家单位;装配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地理信息中心、航测院、制图院等90多家单位;在110多个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区域建设中得到应用;已有超过300项的行业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应用于一系列地理信息公***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实时在线的地理信息服务。玉树地震发生后,仅20天时间,他就利用这一技术完成了整个灾区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在科研项目方面,李成名作为组长、副组长或专题负责人承担了“863中820课题成果集成及其在海洋划界中的应用”、科技部九.五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可视化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国家863项目“近景三维测量系统”、国家863项目“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系统”、国家863项目“赤潮高光谱数据处理”、国家计委年度重点项目“中国人口GIS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公益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中央级粮库信息检索查询系统”、国家公益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林业资源数据采集与网络化服务”等;作为主要科研技术骨干参加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香港政府基金项目“地图自动综合的代数方法”、“影像压缩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等。

在工程项目方面,他先后主持了义乌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园林绿化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天津某区房地产可视化管理系统、葫芦岛市公安消防系统、南宁土地信息空间基底库、威海交通调度系统、天津夏利运输监控系统、廊坊公安户籍系统、交通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数字西宁、三维数字威海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李成名是这么认识标准的:标准的应用,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可促进管理统一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科研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是科研成果推广最稳固的基石。

但标准化工作是科研项目中经费支持最小的项目,经费甚至难以支持基本工作开销。在这种上上下下普遍都对标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很多人都知难而退,可李成名还是坚持要求要做下去。他说:“国无法不立,行业无标准就难以发展,哪怕不给钱,我也要把该做的标准坚持下来。”强制性国家标准《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平台技术规范》《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等标准的制定凝聚着李成名及团队多年来的心血与坚持。在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李成名坚持标准先行,带领团队在开展数字城市试点项目的同时起草了技术规范标准。他在标准研制过程中不单纯追求标准数量,而是非常强调体系性。凭着这份对标准的坚持,李成名先后主持起草国家强制性标准2项,国家推荐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主持研究的标准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套。个人被增补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