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宁波光华的郝宋雪

?班级文化分为外在和内在、显性和隐性、物质和精神。我觉得这些都应该集中统一在班级的核心文化里,核心文化是由育人的思想、理念、目的决定的。

?我这学期刚接手的班,由于需要选课和下课,学生到了高二就得根据选课重新组织班级。我现在所在的高二1班,也是不同班的学生。所以我最简单,最实际,最迫切的一个目的就是融合,和谐,和谐。于是我决定把“家”文化作为班级的核心文化来建设和打造。

?我理解和正在尝试的家庭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的观念,二是家庭的环境氛围,三是家庭责任,四是家庭关系,五是家庭温暖,六是家庭传承。

首先,家人认为

?一个新的阶层,学生、老师、家长,他们的家庭意识、思想、观念,不可能一出生就有的。每个人从陌生到熟悉,需要时间,需要传播,需要感染,需要必要的灌输。我经常在课堂上和同学说。我们一班的家庭价值观是“三成”“四会”。“30%”指的是成人、天赋、成功,“四技”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给孩子家庭的信息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还有一句“你的健康、快乐、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让孩子慢慢找到家的感觉,形成家的意识,初步结婚。

第二,家居元素

1,家教

?既然是家,那么家的元素,家的环境,家的氛围,都是不可或缺的,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每一堵墙说话”,在三字经里,“不教父亲,就不会教老师的懒惰。”这句话里有父子,有师徒,很好的诠释了孩子和父母,老师的关系,让孩子知道学校和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养他们就要严格教育,走到哪里都要教育,所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家训。

后黑板两边有两张地图。在中国地图的上方,四个字是“心系家国”,在世界地图的上方,是“放眼世界”。希望孩子们能从学生时代开始,逐步培养对家和国家的感情,对社会责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2.家庭法律法规

?国有法律,有家规,没有家规不可能是方圆。作为高二学生,孩子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觉得真正的家规不在墙上,而在心里。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心中对纪律和规矩有敬畏之心。家规就是让孩子把行为的约束变成一种本能意识和习惯意识。所以我没有一一列举墙上的琐碎细节。我刚刚给《中小学生守则》加了四个字“自律”“自律”!

3、家风家教

教室外窗上方贴着“立德树人家风,大人成国器。”几句话,来体现“三成”、“四会”的家庭观念。

?我们把锦旗挂在教室中央,把奖状放在最高最醒目的窗户顶上,以示家庭荣誉高于一切。在前门和后门分别挂上了“闪亮门楣”,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家庭凝聚力、向心力和家庭使命感。

我还在教室前面放了一些抽象的杂志。《拾遗记》旁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胸满墨汁,腹满诗书”。希望同学们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好家风。

4.家族史家谱

?一个班集体或者一个家,绝不是一个房间,几十张桌椅,几十个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一个集体,一个家。在这里,应该有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亲情,美好的回忆,青春的理想,成长的印记.....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打算把它作为寒暑假的德育作业,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分类、整理、编辑,两年后,它将成为一本集成的书。等孩子毕业了,把这份家谱历史作为毕业礼物送给他们。让它记录成长,见证青春,怀念我的家!

三。家庭责任

作为集体和家庭的一员,我让孩子明白,他们必须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有资格享受个人权益。同时,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权益越大,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越大,没有理由不劳而获。所以我学了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人人有事”,把家务分配给每个孩子。我告诉他们,家务可能不一样,但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家庭都要为家务尽自己的本分。只有让孩子先付出,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回报,感受到回报的喜悦。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他们自然会对这个家庭产生感情和责任感,也会更愿意为家庭付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就像班级管理的第二个脉搏。如果打通了关系,所有的工作都会事半功倍。当然家庭关系看重和谐,家里事事顺遂!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对老师有基本的敬畏之心;同学关系:地位平等,互相帮助,更简单,更轻松和谐的同学关系,不要太复杂,家校关系:家长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支持和配合,老师也要理解家长想让孩子成才的愿望,恨铁不成钢的感情;亲子关系:父母子女要孝顺,父母要尽到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要懂得感恩和体谅父母。

?我把这些关系都放到了家庭关系里,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问题,也变成了家庭矛盾和内部纠纷。几句“我们血脉相连,断骨断筋”,“家是谈情说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丑不可外扬,一切好商量”,就能控制住矛盾的升级和恶化,融化成亲情。

五、家的温暖

?家的温暖是需要互相给予的。根据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的五个层次,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以下六种感受,来体现家的温暖。

1,安全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家庭要宽容,接受孩子的错误。我从未开除、劝退或消极对待过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家人可以原谅和接受,但也要承担应有的惩罚、后果和责任。家庭成员可能有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缺陷,但家庭成员不能互相厌恶和嘲笑,更不用说放弃甚至抛弃,家庭应该有一种“容错”的文化。来融化孩子的恐惧、反抗和逃避感。

2.舒适

?当然,家首先要干净整洁,才能让人感到幸福。其次,每个人在自己的家里,都可以活得真实真实,都可以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用伪装,不用玩耍。另外,家庭关系要简单,轻松和谐,不复杂,不紧张,不累。

3.存在感

?我经常在班上说“我是我不一样的烟花”。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善于捕捉他们的生活细节,以此来证明我对他们的关心、照顾和爱护。这个家因为你的存在而精彩,而不同。

4.归属感

?让孩子们知道,你当然属于这里,你永远属于这个家。这是你的固有属性。这是你风雨过后的港湾,战斗过后回来,无论输赢;它是你卸下疲劳后的动力之源,帮你重新做好准备,不畏艰难险阻。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的心理依赖和依恋。你不一定要赶走,但你也有自己的心!

5.成就感

?每个人都需要被重视,被认可,被欣赏,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平日里我更关注和尊重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我很少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只要是积极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我都会尽可能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无论是学科竞赛,象棋益智游戏,还是文体活动。甚至在新媒体方面,有几个孩子喜欢玩Tik Tok,加入校园Tik Tok俱乐部,为学生记录校园生活和课外活动,为学校和班级做宣传和直播。只要不影响学习,不触及纪律和道德底线,我都支持。我觉得锻炼需要机会,成长需要平台。只有在活动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才能真正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和成就感。

6.幸福。

?在我们寄宿制学校,孩子每天3: 01来回教室-食堂-宿舍。班级的日常就像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样,经常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会时不时地制造一点惊喜和新鲜感,给大大小小的问题赋予一点仪式感,或者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时光,来唤起孩子们的激情和快乐。

?教育离不开传统的言传身教,但班会上充斥着陈词滥调,孩子们会感到厌烦和麻木。我会和他们分享著名的文章,谈论时事政治,谈论最近的新闻热点,放上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或者震撼人心的视频,给孩子新鲜的吸引和另一种独特的教育体验。

?还需要给他们一种仪式感。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的一句祝福,一个蛋糕,一根蜡烛,一首生日歌,一个感谢父母的电话,成了生日的标配。也要在各种节日里,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教育机会,有一些惊喜。家庭赏识教育和各种表彰更是大张旗鼓,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小虚荣和小骄傲。

第六,家庭传统

?家庭的各种优秀品质和传统都需要继承和发扬。毕竟父母和老师的爱的终点和归宿都是放下和离开。我们无法陪伴孩子度过一生。能陪伴他一生的,是家族传统与家族文化,家族思想与家族意识,家族视角与家族情怀。我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明白家庭的责任,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家族的传统和文化依然可以在他(她)的生活中帮助他(她),给予他(她)精神上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受他人影响,潜移默化,化春风为雨,润物细无声。它会融进血液,它会深入骨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虽然它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当然,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境,自然有不同的核心文化。

如“水”文化,它包含包容、凝聚、永不停息和团结;

例如,“狼”文化象征着勇敢、独立、进取和团队合作;

另一个例子是班级的“社会”文化,它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是教育,社会是学校”。

?但我想,在不同的班级文化背后,我们的老师对孩子们有着同样美好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同样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