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案范文三则

#教案#引言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就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内容准备给你参考!

第一条“跑步途中”

一、班级的设计:这个班级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从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能技术都比较差。因此,本课程本着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的速度耐力为重点,辅以一些其他的身体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效果。

首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其次,通过一些辅助的跑步练习和途中跑,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这门课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二、班级计划:

教学材料:

途中跑的质量实践

教学任务:

复习和提高走路的动作技术,提高跑步能力,通过素质练习提高身体的整体体能。

(一)开头:3

1,体委集结全队,报缺席。

2.宣布这节课的内容和任务。

3.安排实习生

(2)准备工作:6

游戏:贴膏药

(3)基础部分:26

1,跑步6次的辅助锻炼。

a、原地快速跑要求:交替腿的频率要快15”×2。

b、原地俯卧撑:尽可能充分弯曲手臂5-10×3。

c、原地抬腿要求:腿要抬到腰水平15”×2。

组织教学:采用全班集体练习,三个练习穿插练习,如下图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哦哦哦哦哦哦哦

哦哦哦哦哦哦哦

2、途中跑,仰卧起坐20个

A.途中跑:(次:200米× 3)

学习要点:跑步时用前脚掌刮地,后踏板有力,角度好,臀部摆臂协调好。

b、仰卧起坐(次数10-20次×3)

动作要求:双手托住后脑勺,用肩触垫,屈肘触膝。

组织教学:全班集体练习,一组跑200米,另一组交替做仰卧起坐。

㈣结束第五部分

1,放松练习

2、总结和上课。

第2章“持久运行”

第十一班

教学内容:1,耐久跑:定时跑3-5分钟;2.游戏:打“排球”。

班级任务:通过经常性的跑步练习,让学生掌握跑步节奏和正确的呼吸方法,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进一步研究耐力跑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耐力;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到底的品质。

要点:跑步时步伐要均匀,动作要轻快。

困难:自然而有节奏地呼吸。

组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准备部分

一、班礼1?

二、游戏:打“排球”

三、队列练习:(1)反口令(2)分头组队,并行行走。

要求:步调一致,精神饱满。

四、热身活动:“健康歌”

组织:四排横队相对而立;在第三段音乐中,队伍的第一步由老师带领。

授课方式:1,音乐伴奏,师生共舞。

2、动作、队形变化,老师语言提示。

要求:1,动作准确到位,体态优美2,认真,活泼,严肃。

动词 (verb的缩写)基础部分

每隔1和3-5分钟跑一次。

要点:跑步时步伐要均匀,动作要轻快。

困难:自然而有节奏地呼吸。

(1)慢跑:体验脚落地。

授课方式:1。老师示范耐力跑,讲解动作要领。

(2)绕场慢跑,注意理解动作要领。

要求:全脚在地上打滚,步幅均匀,动作轻盈。

2.解释呼吸方法。

教学方法:1,老师讲解呼吸动作要领;2.原地练习呼吸节奏;3.踏步、急行军、跑步时练习呼吸节奏。要求:两步一呼,两步一吸,与摆臂协调性好。组织: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带领一个纵队以蛇形、对角线、十字形等图形跑。

3、3分钟编队图形运行。

要求:1,注意动作要领;2.跟着之前的同学。

组织:站在一个圆圈上。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完成动作;2.个人示范;3.老师总结;

4、4分钟定期跑步(分组轮换)

第一组:两队定期绕场练习跑步,听到老师的信号后转身跑。

第二组:掷毽子

要求:跑步时注意动作要领,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到底。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轮流练习,伴有进行曲。

5.游戏:打“排球”方法:分成男女两组,用气球打“排球”。如果球落地或从网下穿过,就丢一分,在规定时间内谁丢的分少谁就赢。

组织:分男队和女队各占一半。

不及物动词结尾部分:5 '

一、放松歌舞:“请和我跳舞”二、总结三、归还装备

组织:两个半圆,男的在外面,女的在里面。教学方式:音乐伴奏,师生共舞。要求:活泼天真,尽量放松。

第三篇“中国养生:修其德,传其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高尚的道德和丰富的知识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并恰当地解释文中的两句话——“大德必至其寿”和“知之者不惑”;同时每天做好事(每天做好事),每天收获智慧(每天增加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道德修养、智力提升、身体素质三位一体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和实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点:通过对“修德”和“运智”两个策略的研究,说明德和智对身体神奇的保健作用。

难点:明确养生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基础,以丰富的知识为指导。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久,这就是养生。但是,很多人都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他们一方面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损伤自己的身体。那么,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久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价之宝——“中华养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养生中“修德”和“运智”这两句古语,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展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请根据思考题自学,找出答案。

思考问题:

1.《大德终其一生》这本书是什么?谁先提出的?这是什么意思?

2.《修身养性无二术》出自什么书?谁先提出的?这是什么意思?

3.说明“智者不糊涂”。

4.如何理解“修德可以健身”?

5.如何理解“云志可以养生”?

6.如何发挥强身益寿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与师生讨论。

思考问题回答:

1.子思的《中庸》,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全文是“大德须得其位,得其福,得其名,得其寿。”德行:崇高的道德,指的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寿命:指自然寿命,古称“天年”,分为上、中、下“三生”——下生80,中生100,上生120。

2.出自《医例》,由王文禄(明代医学家、保健学家)提出。培养道德;培养道德。健康:保养身心。无二技能:没有区别,是一样的。

3.出自《论语》。智者:原是“知者”,智者,智者。不迷茫;没有疑问,没有困惑。

4.修德指的是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美德是做人的基础,也是长寿的基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指出“大德则寿”。明代医学家、保健学家王文禄专门指出“修身养性,不可偏废”,说明健全的品德与身心健康是一致的,即“修德能养生”或“修德能延年益寿”。

5.智慧是指知识的应用,即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的应用。

“智能养生”就是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养生中。用生理卫生知识养生,过正常规律的物质生活;用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健康,过平静乐观的精神生活;用哲学知识养生,过唯物辩证理性的生活。

6.在养生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强身益寿的主观能动性,即病可防,老可延,死可延。比如:积极预防预防疾病;过正常规律的物质生活,减少对身体的伤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

(5)课后布置作业。

1.记住“大德则寿”,“修身养性别无他法”。

发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主观能动性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