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舌尖上的旅行(二):味蕾的快乐
周末看书的时候,瞥见书架上放着林写的《饮食札记》,是专门讲饮食感悟的。我也害怕有些舌尖上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每一段美好的过往都同样值得珍惜。
因此,我决定创造另一个空间来描述旅行中用舌尖感受的台湾省,以保存我对未来的思考。
因为记忆是琐碎的,不连贯的,所以和味蕾有关的记忆是分开记录的。
台湾的夜市远近闻名。灯光刚亮的时候,整条街都充满了兴奋。夜市是街头小吃和娱乐游戏的结合体,与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瓦丝勾栏”颇为相似,深受游客喜爱。
和一些内陆城市著名的小吃街一样,在台湾的夜市里,客人不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慢慢咀嚼,而是可以一边品尝一边寻找下一种食物。这种乐趣就是夜市最大的魅力。
在享受美食之余,还可以看看游人如织的娱乐大排档,让你感受到一份轻松和无拘无束。当你心满意足地回到家,当你回头看那些明亮的灯光时,你不会感到遗憾。
我一个人旅行,行程很紧,应该不会迟到,只好放弃台湾省各地有名的夜市。而是逛了一些小规模的夜市,自然获得了独特的新鲜体验。
在高雄的时候,住的青年旅社就在高雄车站旁边,门前车马川流不息,非常热闹。
台湾省四月已经很热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旅行计划,我喜欢避开午后烈日,在旅社洗澡休息,等到四五点钟太阳落山再出去溜达。
酒店对面有一家书店,通常被称为书店。晚上凉快一点,我下楼过马路去书店。
不得不感叹,台湾省的书价这么高,他踱来踱去,从左到右选,只选了两本书,付钱,打包,放在前台保管,回到酒店再取回。
书店沿着路边走,不远处有一条巷子。不知道巷子通向哪里,可能是六合夜市。远远望去,对岸灯火通明,前门却冷冷清清,灯火阑珊。
巷子口有一家烧岩店,日式的店铺和灯笼,在僻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温馨深情。
晚餐还没定,还是选这家试试吧。
我走到门前,正要离开。我看到老板从店角站起来,很不好意思地掐灭了他的烟,赶紧把我叫进店里。当时店里只有我一个顾客,可以详细询问食物的价格,也不担心店里生意忙,心烦。
我点了一些蔬菜和肉,然后进了商店。虽然商店很小,但榻榻米式的座位非常宽敞。暖黄色的木地板,虽然充满了“人间烟火”,但也很整洁干净,不像一般的烧烤店桌面油腻,空间局促。
左右三个食品箱,角落的一个箱子上已经摆了桌子,大概是老板自己的座位。
我选择坐在一个小箱子中间,铺上蒲团,坐在地板上。抬头如店外,大街小巷的行人一目了然。在我面前,烟雾飘过烤肉的上空,我闻到了室内的肉香,但并没有烟熏的感觉。
突然想起了周杰伦的双节棍“燃岩店烟味弥漫,隔壁就是武馆”。那种感觉真的很温暖,很熟悉。
我把杯子倒满茶,看着老板在火炉前“煽风点火”。这个老板这么年轻,好像只比我大一两岁。一个人经营一个小店,自己谋生,应该很辛苦吧!
但是,他看起来年轻帅气,眉宇间总是带点玩世不恭,就像刚刚咬了根烟,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隔壁商店的男孩过来和他说话。我不熟悉台湾人,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看见他们在聊天,在橱柜里挑挑拣拣。
看到我很疑惑,老板用普通话笑着说:“我也饿了。我们烤几个菜吃吧。”两个人就像偷自己糖果的孩子,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我心里觉得好笑,这样做生意就不亏了。
一瞬间,煮好的蔬菜和肉已经端上来了。他致力于招待顾客。食物既随意又好看。肉和菜落入亮黑色的盘子里,没有油腻的味道,颜色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他拿起调料,漫不经心地撒着,仿佛分量捏在指尖。行动结束后,请让我享受我的晚餐。然后我起身,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去烤箱拿起刚挑好的菜,拿回我的菜桌上,一个人坐下,自己喝。
我大概觉得“在客人面前什么都不做”很没礼貌。来请我品尝他店里的酒。我知道啤酒很难对付,更别说高强度的日本酒了。
他毫不在意,继续在自己的杯盘碗间放纵自己的食欲。我也放心品尝眼前的食物,烧烤切的方方正正,可见店家的用心。
就像孔子很讲究切肉不正确不吃一样。我就装圣人,捡个烧烤入口。
肉肥瘦相间,外表酥脆,内里多汁,所以大火熏烤,熟度恰到好处,锁住了肉的纯香。
这是一道荤菜,但清爽可口,肥而不腻。这个小老板一定是市里有名的大厨。
认真刺激就要香不怕巷子深。这个时候,拥挤是对的。
细嚼慢咽也一一欣赏了店家的手艺。如果在夜市买一盒烧烤,如何在喧嚣中安心享用?除了呼吸的速度之外,想到这些也是一种享受。
吃完了盘子里的所有东西,他起身向他道谢,并称赞他的手艺非常好。老板起身把他送到门口。他非常高兴。大概来的客人很少,碗柜里的蔬菜和肉对他来说太多了。
我让他留下来,去书店拿书,走到拐角再回头。他靠在门上,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吐出烟雾。没人看,也没人看。
我大概心里有很多苦。
有一天,我和康师傅走在一起,忘了是去故宫还是去中正纪念堂。我只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在外面游荡了一天,很晚才回来。
晚上在断断续续的雨声中走在台大和师大附近的一条繁华街道上,似乎就是一个小夜市。
两人饥肠辘辘,更不愿意在下雨天挤进人群里觅食。康师傅建议冰火吃菠萝油。以前没听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就让康师傅带我去尝尝鲜。
亭仪熟门熟路,带着我在一家很精致的店铺前停了下来,从柜台窗口要了两份冰火菠萝油,然后拿着伞在屋檐下耐心等待。
冰与火菠萝油,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菠萝包,里面装着黄油。菠萝包的形状像菠萝,面包外面裹着一层薄而脆的菠萝皮,上面抹上白糖,再刷上一层蛋液。烘烤后色泽鲜艳,加热后冷却,表皮自然裂成纹路,看起来像菠萝。
菠萝油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外热内冷。虽然叫“冰火”,但吃起来温而不辣,凉而不腻,爱吃甜品的人自然不会错过。
后来才知道,面包里又厚又冷的黄油,都是因为面包的温度慢慢融化,逐渐抵消了菠萝包烘烤时的高温,又不失原味,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了一种神秘的平衡,口感极佳。
那时候站在屋檐下,等着这一箱面包,现在想想,还挺像王安忆在中学课本上写的《我们家的男人》。天性好动的孩子对食物有一种天生的固执。
他对所有的口味都感兴趣。他可以耐心等上三刻钟吃一个馒头。好像性对男人女人孩子都一样。
从窗口拿出刚出炉的菠萝油,捧在手里。它既温暖又舒适。咬一口,皮又甜又脆,有轻微的烤箱余温。
面包蓬松柔软,黄油微凉渗入口中,从舌尖缓缓流入,冷热交替,挑逗着舌头两侧的味蕾,甜味瞬间在唇齿间流淌。
那天我和亭仪走在路上,似乎我们继续聊了很久。直到公寓楼下,我们才说再见。具体内容模糊不清。只记得当时对菠萝油赞不绝口。即使在分开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记得当时在台湾省尝过的各种美食。
如果说台湾有什么让人留恋的,那除了包道的风景,就是一种留恋。
无论是装修精美的餐厅,还是夜市的小摊,对卫生、健康的追求,对食物的精心烹制,都值得我留恋和回味。
后来回到北京,工作的地方前面有一家港式的面包店。看到玻璃柜里陈列的菠萝油,就买了一个。
只是不像台湾省的做法,这一家直接切了一片凉黄油放在菠萝包里,面包也是成品而不是现在烤着卖,吃起来不再舒服惬意。
虽然不再是舌尖上的快感,但每天看到橱窗里整齐排列的菠萝油,还是会让人想起在台北度过的日日夜夜。
冰火菠萝油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回味,还有一种回大陆后再也见不到的饮料。
这是冰室里的茶具。
饮冰室茶具是茶叶品牌的一种,经常出现在各大便利店的冰柜上。* * *有三种口味,红茶,花茶,绿茶,绿茶是我的最爱。
在台北待了几天,没有什么具体的旅行计划。我就等着婷婷有空的时候带我逛逛台北。而亭仪正好在台大期中考试前后,不敢耽搁。
而且我也非常向往NTU,所以我宁愿流连于椰林大道和新生南路的书店店铺和NTU各大高校的展厅。与往返台湾省的游客相比,他们更自负,更以旅行经历为荣。
难得从学校毕业和其他复杂的事情中脱身,逃到台湾省,怎么能不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呢?在台北的每一个早晨,改变了我在学校读书时严格的作息时间,总是很懒。
拉开窗帘,泡一杯咖啡,听着收音机里的台湾口音,听着窗外机车引擎的轰鸣声,看着这座城市悠闲地,慢慢苏醒,慢慢流动,慢慢热闹。
大概八九点的时候,我刚梳洗完,下楼去711便利店买了点早餐。早餐的内容总是很简单,通常是关东煮或面包之类的主食,有时还会加一小盒水果,但冰室里必须有一盒茶具。
早饭后,拿一份当天的报纸,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仔细阅读。阅读时,报纸必须保持干净、平整。看完之后要折叠好放回货架,以便店家再次出售,所以要格外小心,不要被油污和茶渍污染。
我一直习惯在路上看报纸,我尽量到处找当地的报纸。我相信,无论我如何粉饰太平,我所看到的和我所读到的吻合程度,可以大致衡量一个城市的态度。
台湾省的言论是开放多元的,所以有时候我早上会花很多时间看不同媒体的刊物,为了更全面或者更多角度的了解一个新的时事。
同样,从这些相互反驳的话语中,似乎也有事实背后隐隐的不安和躁动。
当我累的时候,我会拿出我自己的书来读。台湾省很安静,经常有人在公共场所窃窃私语,读书看报的人一点也不会被打扰。就像一个迷你阅览室,我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在这个便利店里学习和研究。
尚超店员也很照顾我们这些学生,总是走路轻声细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满足顾客的需求。
一个尊重读书学习的城市是可爱可敬的。
我想,在这些超市、咖啡馆、书店里留下一个身影的同学,多年后也会深深地回忆起这里那段轻浮而快乐的时光。
后来从台北出发,环岛走了一圈。无论去哪里,晚上都会在住处附近的便利店买两盒茶叶。
夏天傍晚洗澡更衣后,坐在桌前,吹着空调,看书或休息,有时喝着凉茶,身心都沉浸在这杯茶里,沉在、抖在、偏在边界的一个角落里。
每次慢慢喝茶,我都会想起在台北无忧无虑虚度光阴的日子,从匆忙的都市中脱轨,在“不知天地安危”的悠闲中恣意妄为的日子。
回到大陆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忘不了当时茶叶的清凉清香,于是频频光顾尚超的进口货架,却始终没有看到冰室里熟悉的茶叶收藏。
菠萝油还是有替代品的,但是冰室的茶具没有回味。
如果有一天,舌尖突然感应到那种久违又熟悉的茶香,我想那种气味应该叫台湾省。
台湾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土壤肥沃,雨水充沛,蔬果丰富,鲜美多汁。而且地理交通也很方便,从菲律宾和越南进口的水果也很多。
每天在便利店或者夜市都可以买到非常新鲜的鲜切水果,即使旅途中耽误吃饭,也有各种水果可以吃。
经常早上买一箱711水果盒,品尝当天最先上市的水果蔬菜。
人还没睡醒,但舌尖已经游遍了太平洋左岸。
我最喜欢吃的是莲雾,这在中国大陆北部很少见。即使出现在超市货架上,也不是价格贵就是外观差。
台湾省的莲雾,和果农经过多次改良,品种繁多,果味更佳。荷花的果实呈圆锥形,多为暗红色,部分品种的荷花呈青绿色。表皮有蜡质光泽,果肉松脆,但靠近石头处有微微的海绵味。
在垦丁的时候吃过一种叫“黑珍珠”的莲雾,大概是当地特有的品种。颜色深红,体积小,但甜度比我以前吃过的莲雾要高。有时从远处看它就像凉亭里的一颗巨大的黑珍珠。
屏东县盛产莲雾,好吃又便宜,正好满足我的胃口,不至于让一个穷学生害羞。现在觉得真的是幸福的滋味。
台湾省的大多数旅社和民宿都配备了小冰箱。我经常在路边或者夜市买一小袋莲花喷雾,洗干净放在冰箱的一个角落里。我会从第二天早上或者下午开始服用一两片,让清凉的香味渗进心里。
那种简单快乐无忧的吃饭日子,总是被独立生活,管理柴米油盐给错过了。
单人旅行者的大部分不便在于饮食。脾胃承受不了大物品,去饭店也尝不出味道。
瓜果也是如此,比如西瓜、菠萝等,需要切开装箱,价格要高很多。莲雾小而轻。即使第二天搬来搬去,装在包里,也能在旅途中享受。
大约因为莲雾又轻又脆,不便于储存和运输,所以在大陆北部地区是如此罕见,方人也北部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它。有一些水果店用劣质产品做好货。买回来的莲子又贵又不太新鲜。它们的果肉完全是海绵状的,水分香味不如台省11号,吃起来无味。
如果你还想再来一口那种甜莲喷,安慰一下舌头,恐怕又要去台湾省了?
环岛之旅后,返回台北。
路上逛了一些夜市街巷。地摊上的炊具大多是铁板,一个小小的热铁板就能做出各种食物。
有一种用铁板做的食物叫“大阪烧”,是一种日式油炸食品。我记得那天在垦丁街不同的摊位买菜,带回酒店,所以不记得摊主是怎么在铁板上做这种大阪烧的。
洗完澡后坐在榻榻米前品尝夜市美食,才发现大阪烧很合我的胃口,所以很遗憾没有注意摊主的做法。
这些铁板烧的味道我无法一一评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铁板烧烧烤。
记得在夜市里,摊主把适量的肉放在铁板或烤架上,慢慢煎热。游客购买时,用喷火器的火焰直接吸烟,几秒钟就能闻到烤肉的香味。
当我从台湾旅行回来的时候,我想起了过去我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但我对台北了解不多。因为在台北的时候比较懒,所以整天在新生南路闲逛。出去的时候都是靠廷易带路,所以比较懒。
无数次梦见回到台北,只是模糊地从太子书院明亮宽敞的窗口穿过。
当我四处旅行时,康师傅联系了另一位在莫斯科认识的台大朋友奕譞。
当年在异国他乡锻造的缘分,如今在台北重逢,不禁让人回想起三年前莫斯科的那个夏天。
婷婷是台大外语系的学生,而奕譞是台大化学系的学生。两人都修俄语课,但在台大并不熟,只是在莫斯科“他乡遇故知”,所以特别亲近。
回台北的那天晚上,我和婷姨、奕譞去了一家提前订好的铁板烧餐厅,畅谈畅饮。
真怀念有酒喝有肉吃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年轻,不拘小节,意气风发。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只是读书,考试,吃饭和宴会,它们简单而美丽,没有烦恼和恐惧。
久别重逢,他们三个边吃边聊,从在莫斯科的第一次见面聊到离别。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情况,周围的事情也很模糊。甚至美味的铁板烧的味道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不为人知。
只记得那天灯光很暖,三个人的身影和玻璃窗外的城市夜景叠加在一起。杯盘交错,喝了不少,无话不谈。
这种晚上在床上聊个没完的乐趣,大概只有和很亲近的人才能享受到。
有一集我们在铁板上煮肉。地震来得突然,以为是那天早上地震的余震,感觉好像震动幅度比早上的余震还大。
正要出门避险,看到窗外风雨交加,只好作罢,继续坐下来享受烧烤。当时真的是风平浪静。
现在想来,大概是我们三个“美食家”根本不忍心把这些烧烤留在眼前,所以才置身事外,显得异常淡定。
过去很久了。在那个欢快而凌乱的夜晚,相关的记忆已经淡去,但遇见知音、了解朋友的兴趣却是深刻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