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企业倡导的狼性文化?
《狼图腾》这本书以北京青年陈阵在内蒙古草原插队为背景。它由十几个连贯的“狼的故事”组成。本意是用“狼文化”的力量和智慧为农耕或儒家文化注入新元素。
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姜戎先生,这本书在2004年出版后,风靡商界,成为当时从白领到高管的抢手读物。其中,最重要的推动者是华为的任郑飞。他曾经说过:企业就是培养一群狼。狼有三个特点: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无私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斗争。企业要扩张,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
连任都把“狼文化”和“床垫文化(任在1998创立华为时留下的传统)”提到了同样的价值高度。自44岁创办华为以来,多年积累的实力仿佛瞬间爆发,带领华为一路“狂奔”。
审视你自己。
2065438+2006年4月初,巨人网络创始人史玉柱宣布将在公司内部推行“狼性文化”。话音一落,整个互联网被引爆。
史玉柱有这样的举动,据说源于和马云的一次讨论。马云认为:
兔子型的员工在公司很受欢迎,但是业绩很差。兔子喜欢繁殖,善于寻找同类,在公司同化了一大批人,最终形成了兔子文化,占据了岗位、机会和资源。
史玉柱深以为然,甚至在那之后,他辞退了133名干部。大家一片哗然,有人说这太无情;有人说,狼文化不应该要求员工像狼,而是要求老板像狼;也有人说,以饥饿和淘汰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只会让员工恐慌,促进人才流失...
时至今日,甚至很多公司都在以“贴标签”的方式推广狼性文化。比如很多公司老板把加班作为评价标准——按时下班的员工“不够狼”,周末不加班的员工“不够狼”。于是最后演变成一堆人坐在办公室里,聊天,打游戏,看小说,刷Tik Tok...
审视外面的世界。
从传统的角度重新审视“狼文化”,我们会发现:
这样的“狼文化”实际上陷入了“是狼还是被狼吃了”的伪困境的谬误。
在这种谬误的背后,隐藏着狼性的内在本质:冷酷无情,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蔑视规则,漠视人性等。,容易导致企业和员工的文化流失。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死对方成了唯一的目的。即使一方赢了,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被削弱,最终导致“双输”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更容易形成过于强硬的僵化文化。员工与老板,员工与员工之间,往往以“性恶”为原则,互相防范,互相怀疑,缺乏信任,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
这样的“狼性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致命的毒药,不是正确的经营之道。这种谬论产生的“态度决定一切”等非理性文化,会让人忘记一个重要的事实:
失去狼性的人依然是“高级动物”;而只有狼,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一个充斥着“动物”的企业如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启发多元思维
一位教授曾经在MBA课堂上讲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时,问了一个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大多数人选择做“狼”,少数人选择做“羊”。最后,教授说:我们既不应该做狼,也不应该做羊,而应该选择做一个人。
客观地说,“狼文化”一度成为中国企业的“图腾”,是中国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起初,“狼性文化”被创业者用极端的方式解读。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自强不息”的意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企业“先天失调,后天养成”的窘境。
资深互联网人士曹政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从员工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企业狼性文化,合理的狼性企业应该如何回馈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狼性员工。他认为,只讲理想,不讲回报的狼性老板,都是流氓。老板的责任可以由员工承担,风险可以由员工承担。老板可以对公司的利润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标准,但前提是老板能给出高于甚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
正义和正直
就像史玉柱之前的例子,很多人批评他的时候,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史玉柱在强调狼性的同时,还承诺给奋战在一线的R&D人员加薪50%。所以,老板先做人,再谈狼性——我让你打,但不会亏待你。这是前提。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中儒家主张“仁”,即“爱”。团队成员只有善待他人,团结一致,才能在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抗竞争对手。
乍一看,“仁”似乎与“狼性文化”中所倡导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些相似然而,一旦深究,“狼性文化”的团队是建立在“利”而非“义”的基础上的——团队成员之间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就很可能从“合则为利”演变为“分则为利”。
此外,儒家文化提倡的“中庸之道”与“狼性文化”提倡的“极富侵略性”也有很大不同。
孔子云:身在中国者,亦为天下之本;和者也,天下也。中立,天之地位,万物之教育。
这种“中庸之道”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狼性文化”中强烈的攻击性很容易造成不均衡、不和谐的环境,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
打开自由之门。
其实对于华为来说,包括巨人网络等推崇“狼性文化”的企业,目的大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为了“活下去”。
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走出“活下去”的困境,逐渐进入“活得更好更长久”的阶段。企业文化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长期目标。“狼性文化”不是万能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狼性文化”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因此,企业要把这种“狼性文化”逐步转化为“人文关怀”;以强调“利益至上”为主的功利文化,逐渐转化为“社会责任”的精神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样的企业才能给员工归属感,真正实现基业长青。
不然就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的那样:“狼也累了,转眼就死了。野兽的欺骗几何?别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