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的南京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住在南京中山门朱琳新村,是中山陵园管理处园丁的孩子。

从刚学会走路开始,我就一直在中山陵、梅花山、石祥路、千户、中山门城墙玩,偷葡萄,摘苹果,摸小河,摸螺丝钉。是学龄前学生每天的必修课。用四个轴承和木板制成的大理石的转弯、滑雪和滑行斜坡与目前的溜冰鞋、自行车和滑板车的娱乐功能相竞争。

60年代末的中山陵,有法国梧桐大道、中山陵茶楼、梅花山,果园盛产各种水果。每年梅花盛开后,李子都是抽屉里喷过酒,用棉花包着的美味小吃。梅花山前曾经有一大片果园。西边种马奶葡萄,东边种桃园,有桃子和蟠桃。马厩附近有茶园和墓地西瓜甜瓜园。园内景观道路两侧种植核桃、枣树。摘核桃和枣是秋天放学后最愉快的工作。

过去中山陵没有这么多商店。只有中山陵茶楼是中外游客就餐和休息的地方。星期天,在茶馆外捡糖纸和烟盒时,经常可以碰到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游客。我一开始很害怕看到他们,后来看多了,对他们点头招手都可以接受。小伙伴们每次拿起南京长江大桥的烟盒,都高兴得跳起来。

进入70年代后,南京中山陵牌坊前只有9路公交车下车,园内没有观光车。小火车在景区发车。去灵谷寺,一直走。

小时候中山陵主要种瓜果,增加墓地经济收入。目前,中山陵主要是种植观赏树木,以风景取胜,供游客参观。

小时候住城南,月经住在夫子庙文德桥照壁附近。我经常在夫子庙玩。当时除了大寨外,池畔的栏杆和市中医院的明远楼,其他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大成殿、聚星阁、天下文淑等都是后来修建的。

南京,我的童年,总是在我的梦里。

很奇怪,老了总是有清晰的梦!

苏州市立医院爸爸(博西医院西门诊。解放初期,主要服务于革命干部和公费医疗人员。)转到南航。我家在中山门外的魏桥新村。有两层楼的,好像还有几栋三层楼的。

下了车,你要顺着一条浅浅的小溪,爬上去,穿过许多雏形的砖堆,还有制砖取土留下的长方形池塘,走过整齐的灌木墙,才到家:13号楼3号。

我家楼下大门两边有小水泥花坛,但是都是水。我在里面放满了蝌蚪。我会看着,它们后面长出腿,前面长出脚,慢慢的都消失了。

我家在二楼。楼上。右手,我们的。

是标准的民国豪宅,右手厨房,卫生间带抽水马桶,大浴缸;左手是卧室,有一个大阳台。父亲有时会在阳台上拉京胡,隔壁的大叔应声而唱,声音很大。最后,大房间是我和弟弟的天堂,大窗户对着紫金山。如果云朵挡住了紫金山,我们就会冲到楼下喊“下雨了,下雨了”。

离我家不远,就是被竹栅栏挡住的南农奶牛场。据说它最初是为宋美龄设计的。

乍一看,大部分是黑白花牛(黄牛),偶尔会看到一两头水牛。有时候只有小牛被拴在栅栏外面,每只五块钱。据说都是公牛,公牛只能杀肉吃。嘿!

妈妈还在苏州,因为姐姐一直在苏州读书,来不了。她要安排好了才能来南京,所以只有奶奶照顾我们。

南京军校的一个解放军帅哥大叔,酒吧两星,经常来玩,后来成了我们的表妹夫。

他会在晚上带我们出去抓尖叫的织女,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远处两只绿眼睛,告诉我们那是狼。他不害怕。他腰间别着一把小手枪。

然后到了晚上,爸爸和奶奶带着我们两个学前班的娃娃,去南航看了一场打着手电筒的露天电影。为什么我们从来没见过狼?那个解放军叔叔吓到我们了吗?那时候南京有狼!)

爸爸带我去购物,我骑车去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两旁种满了茂密的法国梧桐,极其美丽。我记得那个地方叫九龙桥,桥的栏杆是青石做的,很旧了。

我们周日去新街口逛了逛,那里有一座站立的中山先生铜像,指向前方;我们去过明陵,但是在小孩子眼里,并不好玩。

最开心的就是玩紫金山和中山陵。我们沿着石阶跑着,不时回头,等着后面慢慢走过来的奶奶和爸爸。

一路上有个大香炉坏了,至今记得。

陵墓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坐着的孙中山像,后面是睡着的孙中山先生。据说真人就在下面的墓里。

后来,我家搬回了苏州。

这一切都发生在1957之前。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南京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都是美好的梦,直到我老了。

1980,我在省电子局当了一名英语翻译,但父母年事已高,我没有留在南京,设法在苏州工作。后来出差的时候,总会抽空在老家门口站一会儿。它已经是别人的房子了。

刹那间,我老了,但我仍能记起大学喇叭里飘回家的歌声。我记得,那是新闻前的开场曲!不信我做个小视频给南京70多位朋友听听。

那时候的夫子庙是一条严肃的美食人文街,一边是清真老茶馆七方亭,一边是百年繁华。在南京旁边,第一家肯德基和麦当劳店刚刚开业几年。那时候父母带孩子吃儿童套餐大多是为了送礼物,妈妈自己不吃就看着孩子吃。

从头到尾去试一点。价格不贵,味道就更少了。二十年后,孔庙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比较花里胡哨,热闹,但是缺少了很多朴实的味道。

那时候大牌坊下有很多写着“人间文淑”的小摊,有吃有玩有卖小东西的。大牌坊从来没有变过,只有人的外貌和衣服变了。

那时候的大照壁还没有现在这么亮,文德桥上也不用挤人。虽然秦淮人一直都在,那两条龙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总有一种东西变了的感觉。

那时候的秦淮河内河,感觉不像江南的小桥,更像是一条普通的小水沟。

当时大成殿明德殿前的大师雕像还在,进出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小学生。现在这些家伙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当时夫子庙明德殿后面的尊经阁还是一个游戏机厅。记得门口有个打拳机,附近的小朋友总喜欢溜进来玩。

没那么多人说南京话,真的不错,还有长江南北货店,大三元,同庆楼……怀念。

我小时候住在城南,离城南很近,走路去的。我记忆中的夫子庙的颜色是有历史痕迹的。每次去都要吃糖苗、桂花饺子、茶叶蛋、馄饨、锅贴、鸭油饼干、阳春面等小吃。,又没钱出去吃饭。玩累了,附近有三家电影院,解放,大光明,秦淮剧院。看完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我会继续逛,直到天黑才回家。

作为一个70后,小时候的南京,古朴典雅!虽然现在没有那么多高楼拔地而起!

我们70后童年经历的生活,反正8090后大多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相信。前段时间有一部电视剧《乔家儿女》,反映了七八十年代南京的生活。有些孩子竟然说这是农村,不是吗?!让人哭笑不得。

当时南京的公交车(俗称蓝胖子)颠簸颠簸,前后车厢中间用橡胶连接。从鸡鸣寺开车到栖霞寺差不多要一上午,春游秋游一大早就要开始了。

当时玄武湖公园的大门里只有卫岗酸奶卖。是玻璃瓶装的,好像是五毛钱一瓶。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已经是物质匮乏时代最美的味道了!

那时候,南京儿童医院门前的大堂只是一排低矮的房子。看病要沿着斜坡转到后面的门诊楼,门诊楼前有个假山喷泉。现在,除了斜坡,所有东西早就被拆除了。

那时候人又小又矮,感觉中山陵很雄伟。墓室里的汉白玉栏杆从上到下俯视着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很深,需要踮起脚才能看到全貌。后来长大了,这些感觉都消失了。

当时城南的老街,莫愁湖,夫子庙,南湖街,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房子,老房子,不是木楼就是砖瓦房。谁做的菜好吃,谁就能飘遍胡同小巷!

小时候的南京,和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一样,物资匮乏,生活单调,却因为一切都是废墟而充满希望。邻里的人思想淳朴,感情深厚。

只是那种单纯善良的特殊年代,不会再发生了,所以回忆起来特别温暖!

小时候南京的天很蓝,所以经常唱《白云在蓝天上飘》;小时候秦淮河的水很清澈,甚至可以淘米洗菜。小时候,南京的夏夜,大街小巷都是拿着芭蕉扇乘凉的人;小时候,南京长江上没有桥,只能坐渡船过河。小时候做饭不用煤气,家里用的是蜂窝煤。小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在秋冬季节腌制蔬菜。现在都说腌制品致癌。我奶奶腌了一辈子,吃了一辈子,活到了95岁。小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彩电,但逝去的日子往往令人难忘。

我家住水西门,在莫愁湖公园大门对面。记得十字路口有一家很好吃的蒸饺,还有盐水鸭,五毛钱剁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