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无环学校的剪影|少年鸡毛,背着大刀
?明月高挂,树影婆娑,寒风凛冽,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热情。饭后,“东边的小妮,西边的小朋友,来街上玩。”一个孩子大喊,村里一半的孩子都跑到街上等着玩游戏。
?当时的团体游戏有藏老猫(捉迷藏)、杀羊饼(老鹰抓小鸡)、丢手帕...但是我们玩的最壮观的游戏是“少年鸡毛,背大刀”的游戏。
无论多少人来的早来的晚,都可以瞬间无缝衔接,作为主角一起进入游戏。
参与游戏的小伙伴按照平均人数分成两组。每组小伙伴相距十几米。他们面对面站着,伸着胳膊,牵着左右搭档的手,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挑战者和被挑战者互相回应,所有的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互相喊口令...
“幼小的鸡毛——”?“提着一把大刀”?“谁的孩子——?“叫我挑”?“挑谁——?“抓贼”?“贼离家——”?“挑个心结”“心结”?“挑活的?一个狗娘养的”
另一个版本是这样喊的:
挑战者:挑战者:野鸡羽毛!带着大刀!?那边很紧!选谁??挑二叔!我二叔不在家!选三兄弟!我们三个不喝酒!挑个小巴狗!狗不吃东西!挑篮子里的小毛驴!驴不拉!?挑篮子里的稻草堆!在稻草堆上放一把飞刀,我就紧紧的挑!挑个人!
挑战者在选择士兵时,总是选择较弱的攻击手作为前锋。被抱起的人也不胆怯,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冲向对方阵营,冲向对方紧紧拉着的双手。冲过去就赢了,不过能从对方阵营拉回一个小伙伴。如果做不到,就会被对方俘虏,回到另一队。最后哪个队人多就赢了!
逼自己太紧,冲下去也没关系。村子里的孩子都很乖。当他们站起来的时候,他们立刻回到队伍中去比赛。哪里会有摔伤骨折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每次比赛的时候,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叫喊声、欢呼声和笑声,大人们也为孩子们的欢闹而高兴。很多人来加油助威,孩子们的游戏成了全村人的狂欢...
据说这种流行于中原和山东省的游戏还是有一定渊源的。这个游戏的儿歌来源是豫剧《第五约(又称十二寡妇西征)》的场景。锦鸡的羽毛系在剧中武将身后,大刀也是剧中佘太君出征前请的大刀。游戏的场景正好符合剧情战场互相挑战,武将被对方挑战然后出征作战的场景。
每每想起儿时的游戏,北方人的豪气、大气、勇敢都历历在目。那种冲破天际的呐喊,只有在两军对峙之前才能看到!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不错,但是能玩的游戏越来越少。像这样酣畅淋漓,完全摆脱自我的游戏,更是遥不可及。
现在每当我心情低落,想放松一下,想大喊一声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游戏里原声原声带的呐喊。
这种响彻世界的自由和呐喊,就像悄悄流走的漫长时光,无声无息,留下的只有永远回不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