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 lt春山夜月> & gt的解释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原名《夕阳笛鼓》。《夕阳笛鼓》的书名可以在姚燮(1805-1864)现代音乐考证中找到。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见于居士林传的《闲叙》琵琶谱(约1736- 1820)(龙飞出版社:现在看到的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的抄本,即1860),以及清代嘉庆年间。还有1842江苏松江张建山《探草集》手稿、1875光绪义海《吴手稿》、1898《陈琵琶集》手稿、1929《吴圩》手稿。《陈琵琶曲手稿》中的《夕阳笛鼓》一曲,曾列出“归空、背月、临水、爬山、尖叫、夜观、归船”七个小标题。(龙飞出版社:最近一篇关于这首歌起源的论文是王林的《春江花月夜》屈原和作者的探索。根据这篇文章,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恒“自革新为“夕阳笛鼓”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远将此曲收入《南北派13大曲琵琶新谱》(宫池谱),并改名为浔阳琵琶。此后,有人将这首曲子命名为《浔阳月夜》、《浔阳歌》。李芳远的《浔阳琵琶行》有“晚霞笛鼓、花散风绕、近月山、近山落日、枫叶秋声、巫峡千寻、红树林笛声、江边夜景、渔舟唱晚、暮影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3年,上海“大同音乐社”(由于1920年创办),刘、根据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改编成多种民族乐器合奏曲,歌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这首歌的副标题和李芳远提出的不一样,是:“江底钟鼓,月上东山,曲水,花影台,深水云,渔唱晚,拍岸,唱远,唉,归船而终”。

* * * * * *

对于这首曲子的某个“形象内涵”,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当然,所谓“音乐”的“意象内涵”,并不是触发作曲家创作心态的“客体事件”,也不直接等同于作曲家的“创作心态”;它是一种具有法国性质和音乐性质的“异质同态”的抽象“行走情境”,存在于触发作曲家创作心态的“客体事件”、由这种“客体事件”转化而来的作曲家创作心态和由这种“创作心态”转化而来的“音乐般的快感”之间。(参考作者的《音乐艺术新模式简介——《自同构转换集群》发表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广州,1992,《J6音乐舞蹈研究》抄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8期,1992;音乐哲学三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北京1994;音乐哲学的视角与论域(Xi音乐学院5月3日专题讲座提纲1996)载于《Xi安交响曲》第3号,1997,第9-13页,《京华人民大学书报抄》,J6《音乐与舞蹈研究》,1998,第2页。)

就《春江花月夜》而言,所谓的“意象内涵”并不能直接诉诸“语言”和“写作”的“客体事件情节”和“创作心态观念”。(参考作者《器与道——乐评论》,载黄忠,第2号,1994。)

然而,所谓的“音乐”并不是可以完全脱离其他文明现象的真正的“纯艺术”。作曲家、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模式、哲学观念、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和天赋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他们关注的是所谓“音乐艺术”在“源”域的内涵,“通道”域的信息和“目的”域的信息。(见作者《音乐哲学三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994期。)

因此,对音乐“标题”的理解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声学动态模型”的“表现造型”;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了音乐的“行为”、“情绪”和“魅力”。

本文旨在研究《春江花月夜》的“题”的“文”;揭示这个“标题文本”的“应该”和“可以”的一些内涵;进而根据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传统,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和中国古代音乐家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受特点,为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提供不同于当前主流解读的另一种可能解读。

* * * * * *

原来《夕阳笛鼓》这个标题,让人想起了马致远小曲《天净沙》中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武帝《秋风诗》中的名句“笛鼓鸣唱,悲欢离合多。你什么时候才能年轻力壮?”并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即使是《浔阳琵琶》和《春江花月夜》这两个标题,也暗示着等人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仍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张的《春江花月夜》诗不无关系,仍然有一定的“触景生情”的意味。。所谓“春日花晨,秋夜月明,我常独饮美酒”;“我正在送客,晚上在浔阳河上,我们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一把吉他划过水面,……宴会的人,都听着,蒙着脸,……这九江官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俗话说“谁在河边第一眼看到月亮,一年之初河水什么时候照人?”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只是年年相似。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龙飞出版社:《浔阳琵琶行》十个小标题,如《夕阳笛鼓,散花风,关山对月,山上斜阳,枫叶秋声,巫峡,红树里笛声,江上夜景,渔舟唱晚,夕阳影里归船》,刘、改编。)

如果把《晚霞吹鼓手》(春江花月夜)与另一首中国古典歌曲《渔舟唱晚》相比,则更加超然、清朗、清新;那么《夕阳笛鼓》的深沉博大的意境,应该能让我们接受上面提到的对这首歌歌名的理解。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首曲子的“标题”的理解甚至对这首曲子的解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

“这首歌很可能是描写晚上在船上演奏箫和鼓的情景,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君迟和安《民族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出版社,6月1964版)。

“春光明媚,鸟鸣花香,月影、人影、花重叠在河面,鸟儿在静夜里扑扇着翅膀飞走”(见游惠海《乐得看几场国舞》,《人民画报》第8期,1978);

“暮江依旧,春花烂漫;海浪会去月球,湖水会带来星星。夜露繁花,春池溢月辉。这是隋人写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如木江、春花、柳波、星月。挚友刘根据琵琶古曲《晚霞笛鼓》改编成丝竹管弦乐曲,也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使我们把诗和乐章联系起来,从乐章到诗记住了它。”这首曲子不仅有'唉,山水绿了,风归水来,夕阳照红了'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自然风光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景仰之情”(高《民族管弦乐美略谈》,载1978 165438+10月28日新华日报);

“优美而抒情的文曲有着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气息。完美地表达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见沙《的结构特点与纺纱方法》,载音乐艺术1980第3期);

“各派的称谓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追求雅俗共赏。.....虽然两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文人的意趣,但后者却透露出自生的避尘心境”(高《民族器乐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1版);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编曲者(龙飞出版社:指刘和)对音乐的寓意和诠释。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的“春日花晨,秋夜月明,我常独饮美酒”相似,但音乐的趣味却超越了“秋日枫叶灯心草飒飒”的秋天,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之美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江边月色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和热爱”(见周《民族器乐》、《民族器乐播音讲义》,人民音乐出版社,8月,1981,第37页);

“它描绘了中国美丽的山川风光。音乐优雅别致,风格新颖独特。是东方首富的夜曲”;“以田园诗般的意境和深情的情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李希安钢琴曲音乐解析》1982第1期《中国音乐》)。

“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如画的自然风光”(见徐光义《谈优秀古典音乐》,《人民音乐》第2期,1983);

“通过对晚霞中渔船归来的描绘,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董烨民族器乐体裁与形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1983版)。

“这首歌用写意的手法描写了人们在山川之间的郊游。有鼓有歌,说明全国美女那么多。”(林石城《养正轩琵琶谱》和《曲清冗语》,人民音乐出版社,9月1983。)

“音乐通过对夕阳西下、江上舟归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感情和热爱”;《展现滨水黄昏美景》(民族器乐,袁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三月版)。

于是,正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一书所说:“原琵琶《夕阳笛鼓》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后,改为《春江花月夜》。也许改名的人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想象来解释这首曲子的(至少今天的演奏者是这么解释的)。(音乐出版社1964三月版)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也说:“在旋律方面,两者基本相同;颜色方面,由于乐器不同,自然会有一些变化。好像这个片头变化不是音乐变了多少,而是演绎不同。它没有歪曲原著,所以能被大家接受。”

但在作者看来,在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主导下,这首歌的播放速度比以前更快了,风格也越来越奢靡,完全失去了原来那种“生命的局限”的感觉和“哀而不伤”的魅力。(案例: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经典化”,即“高雅音乐的庸俗化”。)

* * * * * *

《文心雕龙·寻访》中有一句话:“春秋阴阳悲,寻访时心摇。”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和自然搜索是同步同态的。如《文心雕龙·寻访》说:“是以献新春使春,与玉同乐;夏梦,于涛的心是凝聚的;天空晴朗,天空阴沉;雪茫茫,我深感忧虑。年代有东西,里面也有东西;情随物动,言随情寄。一片树叶受欢迎,虫鸣足以吸引人心;清风同明月,白日对春林。”

但是,人的心灵是超越物体和时空的。“万物有恒之姿”“心神不定”(《文心雕龙·寻访》)。人的心理并不总是“对应”于对自然的追寻。不同时代的不同主体,由于经历、经历、价值观、文明模式等等的不同,对同一种寻找会有不同的、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相对的反应。

* * * * * *

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不仅仅是“春山胜多物,自得其乐,夜不归宿”。手捧明月,花满衣襟”(唐《春山》)等表面感受。对于深有感触的文人雅士和音乐人来说,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哀怨的琴弦!这正如苏轼《水龙隐》所说:“春色分三份,尘分两份,水分一份。细说起来,好像不是华阳,但有一点是泪!”

叶嘉莹先生曾说:“所谓‘寻其动,心亦摇’,生命复苏的迹象,尤其是春天的美好与温柔,最足以唤起诗人追求心中失落之物的感觉”(《论嘉陵诗从稿,旧诗重演》,中华书局,4月1984版,第162。

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一句名言,“春来晚,……女子悲”。《列传》说:“春,女子悲;秋天,悲伤;感受它的物化。”(在《淮南鸿烈苗训》中也有“春女思,秋人悲,惟知物化”的说法。“伤春”“悲秋”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里,正如陈明·吉茹《小窗笔记·卷五行》所说:“见春,腮满血泪,悲秋。”

这一永恒的主题,在屈原的《招魂》中,以其悲愤交加、由悲转恨的激情,更加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所谓“眼望千里,伤春,魂归哀江南。”它所哀悼的是“许多人的污秽”和“到处都是红色的秋天”!

自古以来,“伤春”“叹花”的诗词就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脉络”。除上述引文外,还有以下例子:

游客香在春林,春日伤客。(陆瑾·石亨的《悲伤之旅》)

春鸟有一千声,春花有一千个名字。

旅人无话坐在屋檐下,很难想家。.....(隋柳《阳春歌》)

忧以柳,春乱如丝。(唐·刘希夷的《春天的女人旅行》)

今年我看的桃花李花由于腐烂,颜色也腐烂了,明年花开的季节不知道谁能看到美丽的花朵?(唐·刘希夷的《白头翁的一代》)

西宫夜静香,欲卷珠帘恨久。(唐·王昌龄《西宫春怨》)

燕语如伤老春,宫花欲落欲飞。(唐·易立《隋宫怨》)

请问春天谁美?万丝柳深烟。(唐·《与李书记的会见》)

到了相思的地方,花开花落。(唐·《春望诗》四首之一)

春愁断,春鸟又呻吟。(唐·《春望》四首)

东风染绿又一年,楚科多伤千里。(唐立业的《刘》

无事可做,花开花落,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独立,微雨燕齐飞。(严松道济的《临江仙》)

每到春天来临,忧郁依旧。(宋风言思,《喜鹊踏》两首歌之一)

怨念,自古言情误少年,堪比春光。

春天本该辜负我,我却辜负了它。

对于我的心上人,我越来越沮丧的场景。(明《金瓶梅·花刺》)

春恨秋愁自作孽。谁是脸美?(清·红楼梦)

“江南春断肠”(寇准《江南春》),“流水已出春”(李渔《浪淘沙》)。“花随流落,何以见得流回”(古《钱曲》)。春天如流水,逝去。《春江》的小溪让人扼腕叹息。李渔在于美人的名句“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其超越古今、气象万千的语气震撼了无数诗人、作家的心灵!

叶嘉莹先生说得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果我们不认真对待,我们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可以抓住世界上所有人的好词。短短四个字,“春花秋月”同时描述了宇宙的两种基本形式:永恒和无常。套用苏东坡的一句话,‘随其变而观之’,那么花开花落,月圆人短,春秋时期与丈夫的交往,真是变幻莫测。可是,‘以其不变者观之’,年年是春,年年是秋来,年年是花开,年年是月圆,却又是那样的生生不息。“可以说前一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讲的是宇宙无尽的运行”,而后一句的《往事知多少》讲的是生命的无常和死者的不可挽回。”(《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9月1982),第438、436页。)

“花瓣已如泪流过,孤鸟已唱出哀思”(杜甫《春望》);“每日花开前酒常病”(冯延巳《喜鹊踩》);“泪问无字花”(欧阳修《梁祝》)。

江边随处可见,在诗人的眼里,是血泪聚集的无尽悲伤留下了人们哭泣;在诗人看来,到处都是红色,是被狂风暴雨摧毁的狼的残骸。李后主《会欢》写道:“林中花凋春红,匆匆忙忙,冷雨晚来,风晚来。胭脂泪,相思醉,何时重?既然人从小就讨厌水,常东。”在中国文人和音乐家眼中,花的迅速凋零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兴亡”的简称。“每一个过程,每一次遭遇,都很容易引起人类的感应。”“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比地上被大风吹倒的红花还要尴尬。后者虽然使人对他的英年早逝深感惋惜,但前者却使人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由盛而衰,由衰而绝的残酷事实。后者是一种可以避免的偶然事故,而前者则是一切生物终结的必然命运”(《叶嘉莹关于花的诗和关于诗的一些话》,刊于《嘉陵诗论》,中华书局,4月1984版)。)。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戴宇的“花葬”,正是因为这个伤:“花凋谢,花满天飞,香消玉殒,谁有怜?”.....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闺房里谁知道?.....一年360天,风刀霜剑步步紧逼;能鲜艳清新多久?一旦流浪,就很难找到。.....没有悲伤的歌给我,我不知道花落人亡!"

* * * * * *

“穷此夕月,恍惚使人忧”(辛弃疾《玉兰慢》),“忧来如潮,悲摧心魂”(李白《鼓浪屿》);“每逢春来,惆怅依旧”的“惆怅”,不仅因“落花盛开”而陡增,更因“月缺”而倍增。

《月夜》很美。然而,正是因为“月夜”的“美”,古今中外无数诗人都曾感叹过月亮,感动过现场。在极度忧国忧民的中国古典诗人看来,文《菩萨蛮》第十四首“江上,雁过飞来”的月夜景象,充满了忧伤和苍凉。俗话说“浓墨重彩,惆怅忧郁”(张子荣《春江月夜》);正所谓“穷歌吹明月,此夜难耐”(权德舆《秋月》);俗话说“物供愁,夜景伤”(曾瑞《双调·折桂陵,常在我心》)。

自古以来,“哀叹月伤”的诗句也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脉络”。除上述引文外,还有以下例子:

美人走尘埃,千里之外,明月照,清风叹,川路长。

(宋谢庄《乐府歌》)

今夜,月色将至,在相思台。可怜又遥远,光在流浪。

(梁健文帝的《望月诗》)

徘徊在楼上的月亮,担心窗外的人。

(于凉建武《贺胥主簿》)

如何在这个时候充满感情?(刘亮萧绰《满月思维》)

客从江南来,来了月风起。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在三个地方看到了清晰的光环。

黎明跟随残月,黄昏和新月停留。谁说月亮无情,千里之外。

朝发威刘水,黄昏入长安陌路。我不知道今晚我会是谁的嘉宾。

(匿名“月中客”)

月亮,此时已在海上,天涯* * *上空。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漫长的夜晚的体贴。

熄灭蜡烛,怜惜光线,虽然我穿上外套,但并不暖和。所以我把我的信息留给月亮,然后转向我的床,希望有梦。

(唐·张九龄《望月》)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难道已经结霜了吗?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起了家。

(唐李白《静夜思》)

心有千千万万,但难过的时候就不好说了。之后你只想着,眼界就亮了。

(唐孟郊《旧怨》)

他从他的临时宫殿里凝视着荒凉的月亮,夜月听到了心碎的钟声。

(唐·白居易《长恨歌》)

三湘衰庙迎秋色,三千里我心去,思乡随明月。家乡已被战火摧毁,可以听到锣鼓声。

(唐·鲁伦《夜泊武昌》)

拜月,新月不堪重负;庭前风清,月近人老,人望月长生。

店主的母亲也是拜月人,一种崇拜和一种悲哀的声音断绝了。过去,拜月曾夸口说,但现在拜月泪流满面。

回顾女儿们对新月的崇拜,我记得红闺房年轻的时候。

(唐·纪仲甫夫人张夫人《拜月》)

留人无言,月无声,月有明,人有情,人如别离后月,云间水到增城。

(唐立叶《月夜送别》)

水国夜有霜,月有寒,山有灰。谁说离梦想很远?

(唐·薛涛《送朋友》)

细细的影子会是圆的,世界上有几个地方能看到?

(唐雪涛,月亮)

悲伤已是寸寸,想借酒消愁,也难使自己陶醉。

(宋·范仲淹《御街行》)

月亮团圆,星星团圆,人怎么能不归呢?

(宋·朱敦儒《临江仙》)

天啊,别让蛤蟆照顾客人。人在哪里?桂英是一个漂亮的女孩。

(宋·蔡中《苍梧评书》)

恨君不似月,南北,东西,南北,只与彼此;

恨你就像一座河楼,满了就亏,满了就亏。你们什么时候能团聚?

(吕宋本中《采桑子》)

什么时候会有明月?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去发现阴影在地球上是什么样子的。

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

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石《水调》)

在这江边,花红时节,月圆之夜,多少人“明月几时有,不敢上楼”(吴文英《唐多令》);多少人“独上高楼,望天涯”(晏殊《死华莲》)。

* * * * * *

正是在这种“地久天长,天久天长”的难忘人生体验中;总有一天两者都将结束,而这无尽的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白居易《长恨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诗人逐渐超脱于忧患意识,开始意识到人的“有限性”,开始意识到人的有限性的绝对约束,升华到“洒脱”的崇高境界。

如果说,有些诗人在“洗清冤屈”上“尖酸刻薄”;然后,有的诗人已经有了超脱之心,却没有超脱之力;只有那些胸怀宽广,能够容纳“天地之间的无限空间”和“从古至今的漫长时间”的诗人,只有那些更深刻地体验到时空相通的伟大生命的诗人,才能以哲学家的心体会到“人,慈悲为怀,含泪而愿,她如江河之花般永恒”(杜甫《哀江头》)的智慧。

如果说白居易的《商鞅人》里说“莺啼归燕悄去,春去不分年。只在深宫看明月,事四五百回圆。”只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在一个有限的时空框架里,我用“忧患意识”麻痹自己,努力去遗忘;接着,李的《饮酒问月》中说“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惯随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 *望明月”,纷纷“望今昔”(王国维《人间词话》),试图在一个从古到今一直叫“周”、四面八方叫“于”的时空框架中超越“忧患意识”。只是这种“超越”的企图本来是无法实现的。李白诗中的最后一句“只愿对酒当歌,金瓶梅总照月光”,就是“超越”的“尝试”没有实现,陷入自我麻醉的证明。

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既知道它的局限性,又知道它的不可能性;并且知道它的局限性是无法超越的,它想要超越的企图肯定是实现不了的。这种深深的“有限意识”升华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一种人生的哲学境界。

张的《春江花月夜》(1)便是如此,“以孤篇压倒全唐诗”。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连海平在春潮中,海上明月在潮中诞生。

随波逐流千里,江边无月。

河水绕着方甸流,月光像霰一样照在花林上。

霜在空中流动,你飞不起来,但你看不到汀上的白沙。

江面上的天空没有尘埃,天上有一轮孤月。

谁在河边第一眼看到月亮,月初照人。

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只是年年相似。

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谁,但我看到长江在送水。

白云渐行渐远,青枫愁云满面。

今夜谁家船平,何处错过明月楼。

可怜人徘徊楼上月,应留人补镜。

玉壶的帘子卷不起来,却被刷回铁砧上。

此时,我不认识对方,我希望中国逐月照耀你。

鸿雁在天上飞,鱼龙潜在水里跳。

昨夜梦见闲池落花,穷春未归。

春天河水流走,河塘落月西落。

斜月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

不知多少人月归,月摇满河树。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有强烈的宇宙意识,有因宇宙意识而升华的纯爱,有因爱而放射的同情。这是诗中之诗,峰中之峰”(《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辑·宫体诗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8月北京第65438+。一个诗人,像上帝一样,包容一切,看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是没有怨恨,没有辛酸,没有诅咒,甚至没有悲伤。正如闻一多所说,这是一种“更独特的宇宙意识,更深邃、更宽广、更和平的境界!”面对神奇的永恒,作者只有惊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同上,第20页)。

中国的古典歌曲《春江花月夜》不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也不是“二十五弦奏夜月,却不能清怨而飞”(钱起《归雁》)的悲凉;而是“悲而不悲”(高尔泰《中国山水画源流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12,第309页),深情而不放纵。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它既不激进,也不大胆,却有着净化和征服灵魂的巨大力量”(2)。

刘勰《文心雕龙·知己》说:“知己难!音难知,识难遇。每遇知己,一别千年。”唱着叹着《春江花月夜》等待着与今天某些“知音”不同的另一种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