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弱传播”——舆论世界中的传播规律

请把这篇文章作为阅读心得。我觉得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舆情”的基本规律。我是一名媒体工作者,所以我对传播感兴趣,我认为有必要研究它,所以我研究了邹振东教授的书《弱传播》。这是舆论世界的一种哲学,我不敢说是真的,因为我对舆论传播有透彻的了解。至少看完之后,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这本书的内容,想起那些书中总结的规律,正是因为它说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关。

公众意见的定义

什么是民意?简单来说,舆论就是关注的表达和聚集。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但由于现实世界太多、太快、太复杂,人们需要一个简化的模型来理解这个世界。这种模式是虚拟的,但它可以极大地影响现实世界。这个简化的模型就是舆论的世界。

舆论与传播有关,但舆论是传播,传播不一定是舆论。只有当传播成为注意力的聚集,才能进入舆论的世界。简单来说,只有很多人关注一个帖子或者一个视频的内容,这个内容才有影响现实世界的力量。

舆论法

弱定理

这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在舆论世界里,强者是舆论世界里的弱者,现实世界里的弱者是舆论世界里的强者。因为舆论世界的统计是要统计人的,而现实中弱者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

现实中的老板可能有钱有势,但舆论世界往往是农民工批判的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强者只有通过与弱者建立联系,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和道德力量。强者与弱者之间的联系,关键在于表达“关心”。比如公安、医院、法院等强势机构,往往会在前面加上“人民”二字,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城管”在舆论中不受欢迎,或许改成“人民护城”更好。舆论做的往往是表面文章。

情感法则

舆论不讲道理。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舆论中,情感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理智只是提供信息和辅助。人的情绪往往在与理智的博弈中占上风,我们很难通过理智说服人,但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更具传染性,情绪更容易产生* * *。比如一个人对你大喊大叫,狂躁的情绪会刺激你的情绪,在网络社区体现为所谓的节奏。同样,我们也会被一些真挚的亲情或友情所感动。书中提到,文字要用理智去理解,视听要用情感去感动。

宽松的规则

现实中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里很重要,现实中不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里很重要。清淡的东西最好铺。比如2016里约奥运会,虽然“野丫头”只获得了铜牌,但却收获了最大的关注,成为了奥运会娱乐化的代表。再比如,在现实中,我们不在乎别人穿什么衣服,但在舆论中,我们往往会对一些人的衣服进行评判。表面上暴露出来的一切都是一种表达,可能是一种民意。鞋子包包是舆论,手表香烟也是舆论,胸前的红领巾是舆论。

在舆论的世界里,强者在争夺注意力时占优势,弱者在争取认同时占优势。后浪的科技生活更受关注,而牛马的平凡生活更受大众认可。但是,举重若轻,就要避免把舆论变成鸡毛。鸡毛可以短时间飞上天,但还是落下来了。我们要学会“靠花粉传播”。花粉轻如鸡毛,但却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与受体结合繁殖。

在自然界也有体现,山不好传,石不好传,风和水好传。大家都知道风和水很重要,但是却鄙视其他轻的东西,比如娱乐,更不要说游戏、动漫这种让人放松的东西,就连表演艺术也会被鄙视。世界上没有“玩家”这个职业,却有“玩家”这种侮辱。背后是我们对一切娱乐价值观的蔑视。

因为我们在物质食物上特别注重营养,在物质层面上的思维逻辑延伸到精神层面,就觉得娱乐文化是没有营养的东西,那让人开心有什么用?也就是说,它只有味道,没有营养。原话借书:“今日之中国,真尴尬。我们的科技落后,文化产业也不发达。我们的精神土壤依然贫瘠,精神疾病比比皆是。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与体育、美术、戏剧甚至娱乐一起崛起。在物质生活上,人们需要吃喝,也需要耶戈;在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和娱乐。娱乐不仅是普通人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娱乐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到吃,书中还提到了“吃+舆论”,意思是举重若轻。吃饭是最轻的舆论,也是最重的舆论。吃饭是最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人权。但在当今时代,吃饭已经司空见惯,在舆论的世界里也是极轻的。一旦吃饭和重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最容易吸引眼球,制造广播。是轻重转换最活跃的舆论素材。2021年底,Xi安疫情爆发,市民被隔离,买菜难,“我要吃饭”的舆论牵动了全国的心。

子理论

舆论的世界是一个交流的世界,其中的优先次序是颠倒的。在舆论世界里,有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势主流舆论、外部主流舆论、反主流舆论、反主流舆论。在舆论形态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

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形式的民意。舆论的受众分为“精英集团”、“权力组织”和“大众”。

我们以吃饭(一日三餐)为例。比如,人离不开吃。这是主流民意,精英认可,大众接受,政府支持,但他们能天天上新闻吗?不可能,除非这个世界疯了,所以它最不活跃。

自动驾驶汽车在精英中争议很大,政府支持模糊,公众接受度也有分歧,所以是次主流民意。

食品属于弱势主流舆论。食物虽然被大众认可,但政府一般不背书,精英群体不推崇(精英个人可能推崇)。很难上头条,但却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平躺”文化就属于这种舆论形式。

素食主义是主流民意,不被精英群体尊重(精英个人可能会被尊重),一般不被政府支持,被大众中的少数人支持。

地沟油可以放心食用,这是反主流的舆论。反主流和反主流舆论有相似之处,就是方向与主流舆论背道而驰,区别在于对待主流舆论的态度不同。与主流舆论相反,一般不会挑起主流舆论,但恰恰相反,比如内卷文化。反主流舆论会挑战主流舆论的地位,与之对抗,甚至想取而代之。一旦反主流舆论爆发,精英集团和权力组织往往会动员大众同仇敌忾,联手取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反主流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不公正的。比如两蒋时期的台湾省,* * *产品主义是当时当地的反主流舆论,提倡者会被斩首。

革命或变革的时代,是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争夺关注和认同的时代。两者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大众。当反主流的民意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赢得精英群体的支持,就有可能改变权力组织本身(推翻或重新选举政府)。此外,次主流民意也可能上升为主流民意。任何主流舆论的变化都属于变革的时代。

舆论分论可以直接指导舆论战,它告诉我们一个传播的代码——一点叛逆。原因是,一点叛逆就是非主流,一大叛逆就是反主流,百分百叛逆就是反主流。

一般来说,舆论的属性是弱者的优势,情感的强弱,轻重,优劣。

舆论的时间规律

舆论始于关注,止于关注。舆论的时间就是关注的持续性。时间不能储存,注意力也不能储存。能储存的是人的记忆。人类的记忆要想成为舆论,就要通过记忆把记忆从硬盘转移到窗口。无法保存Windows。重新打开的窗口是一个新的窗口,一个新的关注点。

所有的注意力都分布在各个时间段。一天的关注是24小时,一年的关注是365天。注意力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战争,更是与时间的战争。

大多数舆论危机都是自然愈合的,时间是舆论创伤最好的医生。一个舆论不仅会淹没在关注的海洋中,还会随着时间的潮汐而退去。舆论风暴下的人,只要什么都不做的熬过这个时期,舆论就会消失,因为在舆论的世界里,自然有其他的关注占据新的时间。

关心是关心的最高形式,舆情传播不能忽视节日传播。最懂节日传播的群体是商人。现在包括西方节日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日都成为了消费的理由,而马云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商节日——“双十一”!

除夕和春节不仅调节社会关系,也改变空间关系。除夕夜,人们唯一适合的地方就是呆在家里,即使离家很远,也要尽量回家过年。回到你出生长大的地方,回到你的家人身边,等到假期结束,再重新开始,提醒人们家在哪里,根在哪里。这样的节日设置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修复工程。

舆论运动三定律

舆论的分化规律

一个事物要想获得关注,就必须逃离不关注的庞大集合。如果它无法逃脱,就会被注意力不集中的“黑洞”吞噬。

这就诞生了舆论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舆论运动发生定律(舆论分裂定律):舆论的关注产生于分裂。

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开玩笑地宣布:“昨天我们开枪打死了3000名伊拉克人和1名骑自行车的人。”所有记者最关心的问题是:“那个骑自行车的人是谁?”

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案例。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当然是被枪杀的3000名伊拉克人,这是3000条生命。但为什么媒体和舆论会忽略3000条生命,而把目光聚焦在1条生命(骑自行车的人)身上呢?

舆论运动的划分规律告诉我们,舆论运动的方向绝不是一个团队,而是这个团队中“出格”的人。

舆论的链接规律

舆论运动第二定律是舆论的链接定律:如果A关注与B关注、A关注与C关注之间有链接,那么B关注与C关注之间也有链接,A关注、B关注、C关注属于同一关注的同一舆论,从而形成焦点。链接就是在事件中添加引发话题的点。

人们常说的炒作是什么?

猜测只是一个比喻。舆论炒作的本质是人为地为特定对象制造关注的链接点,从而实现关注度的激增和延续。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走得快?因为真相还没出来,谣言在填空,真相赢不了谣言的传播。谣言总是耸人听闻,制造矛盾,谣言一定比真相有更多的联系。舆论热点往往是真相扑朔迷离,结果悬而未决,过程跌宕起伏,是非争论不休,立场针锋相对,价值各异的事件。

有时候当事人反应及时,为什么舆论不降反升?

每一个回复都提供了一个到原关注点的新链接,理论上增加了关注点。如果这些新的环节在放大了他们的关注度之后还不能达到最终的结果,那么当事人对舆论的反应就只有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他们对舆论的关注度。

这个运动规律在新媒体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给标题加上标签,比如地域、性别、身份、行业、最敏感的数字等。

舆论的粮母法

这种病毒是生物界传播性最强的。舆论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病毒要传播,它必须传播(感染)比遗忘(恢复)快。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添加视觉细节,一朵黑色的花和一块有图案的手帕。

新的舆论主体:服务器

这本书重温了早已被遗忘的“克里斯汀晒婴事件”。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北京。没想到一个明星微博晒自己孩子的照片居然能形成一个舆论事件,就是“克莉丝汀晒娃事件”。?阅兵,晒孩子照片,爱国...一个明星的私生活进入了宏大的主流舆论叙事场,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温馨、庄重。

我觉得新浪的热搜榜真的让微博用户很在意,哪怕榜单上的事件每天都在变。还好那些用户没那么在意知乎平台的热搜。毕竟有些灾难发生的时候,知乎上的人气可能还不如一款游戏的更新。这可能比天天上明星偶像的热搜还伤人?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新浪不设置这个微博的热小时榜,那么看阅兵的人可以继续看阅兵,晒孩子的人可以继续晒孩子。崇高继续崇高,温暖舒适,两个舆论场互不相交,两个生活场各得其所。

谁改变了这一切?

答案是服务器,更准确的表达是服务器的算法语言。

舆论也怕误伤。人是理性的,但服务器理性吗?

在舆论主体中,我们过去更多考虑的是权力机关、“意见领袖”、新闻媒体、利益集团等。现在我们要考虑另一个“人”——服务器!它没有人格主体,但比人格主体更有权力。确切的说是虚拟人格学科。它静静地存在着,偶尔也显出它的光彩!

服务器表面上属于主人,理论上跟着程序员。程序上是可控的,但结果是不可控的,其最终的舆论效果更容易失控!

其实人早就被服务器改变了。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自动生成的热门推荐和新闻,打开屏幕自动弹出的相关广告,都有一个悄悄改变大家的服务器。

直到“克莉丝汀事件”,如果不揭开它,人们还是分不清这个FWQ(服务器)和那个FWQ(克莉丝汀)。

人们一直担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如何改变世界。如今,“克里斯汀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最重要的启示:舆论进入了一个服务器的时代。

标签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对我关于沟通的想法的梳理和回顾,我不打算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在重温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叹邹振东教授的分析和见解。作为一个读者,我首先有了一个不同于舆论现实的世界观,然后在舆论世界中认识到舆论运动的弱定理、情感规律、轻规律、分理论、时间规律、分离规律、链接规律、粒子母规律,在我们平时使用的社交媒体中认识到新的舆论主体无处不在。当然,原著的内容非常庞大,信息密度非常高,不愧为舆论界的哲学著作。我个人只是摘抄了一些我认为比较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试图将理论与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交流中,弥合知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