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幼儿园观察记录《玩具也有家》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把游戏资料收拾整齐。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用不同颜色的小点标记每个活动区域,以此来提醒孩子们。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孩子根本不重视圆点标记,或者放在身边。为什么?经过和老师的讨论,我开始意识到孩子并没有建立起记号和所玩玩具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也没有把材料按类别整理好。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决定引导小班孩子从情感体验入手,引导孩子养成主动整理资料的好习惯。
饭后选料的时候,浩浩想玩“百变小狗”(一种带绳子的玩具)。他找遍了所有孩子的手和手术区都没找到。他开始抱怨孩子们丢了玩具。我问孩子们:“有人看到小狗的玩具了吗?”有小朋友指着放玩具的地方说“那里”,而“没有”浩浩生气地说。
活动结束时,我动情地说:“孩子们有家吗?”“你爱你的家吗?”刚入园的小朋友一听到老师的提问,都在说“爱”“为什么?”我被潮流引导,郝松涛激动地说,“家里有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给我买好东西”,“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孩子们数着家里的情况,我从他们激动的眼神中清晰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家的依恋,感受到了家给小班孩子带来的安全感和温暖。我继续说,“我们的小玩具也有家。”“玩具有家?”孩子们一脸迷惑,说:“今天我给孩子们讲一个小狗找家的故事。”我编了一个在柜子下面找到一个玩具的故事:“小狗在漆黑的教室里大声地哭着要妈妈和它的朋友。他多么希望第一班的孩子们会把他送回父母身边。他难过地说,孩子找不到我,怎么玩游戏?”听到这里,一些孩子哭了。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们学会把材料分类放好,我把孩子们放的乱七八糟的玩具架推了过去。“还有什么玩具也放错地方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寻找被放错位置的玩具。有绳子的彩色珠子被放在小动物的嘴里,而喂给小动物的大蚕豆被孩子们弄丢了,不同种类的珠子混在一起...引导孩子谈论为什么这些玩具被放错了位置。在交流中,每个孩子都学会了每个玩具都要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就能玩得开心,然后就可以一起拼好玩的玩具了。
后来我和孩子把不同的塑料制品放在桌子上,开始按照不同的类型分类。整理完后,我问:“怎么才能防止玩具宝宝进错屋呢?”有的小朋友说:“放的时候仔细看,不要放在一起。”傅天真地说:“老师,我站在这里看着,孩子要是放错了,我就告诉他。”我笑着引导说:“让一个玩具宝宝站在他们家门前。”于是,我和孩子们用透明胶把同一个玩具固定在每个玩具盒外面,提醒他们按牌子。后来我和孩子用不同的动物头像,根据兴趣爱好,把每个活动区的材料重新贴上标签,告诉孩子这是每个材料的家。在娃娃的家里,最容易放错地方的材料都用实物图片标注出来,衣柜旁边还贴着一张叠衣服的步骤图。
在一天的生活中,每当孩子发现放错地方的玩具,都会情不自禁地跟我说:“老师,这个玩具宝宝走错房子了”、“快放回他家吧”、“老师,我把地上的玩具放回他家了”...于是我们班的游戏资料开始有了固定的地方。
反思:开学时,我觉得小班小朋友没有好的套路,就主动在每个活动区素材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创意卡。但在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把玩具放回家不仅仅是一个标准题,还包括孩子阶层观念的初步建立和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经验,而这些都要建立在孩子的感知、体验和操作上,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需求。在教育过程中,我一直和课题组的老师一起探讨分析,充分把握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将教育融入情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幼儿的积极反展,也让我对幼儿园“小事大道理”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