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带余数除法讲义稿的理解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平时需要用讲稿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学更加科学。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份正式的讲稿吗?以下是我收集的二年级对带余数除法理解的范文。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二年级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讲稿1一、说到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基于学生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学习用乘法公式求商。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垂直除法,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除法刚完成的情况,有余数除法主要研究除法后有剩余的情况。带余数除法的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中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两部分相互练习。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要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带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小于除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二,对说和学情况的分析

平均分刚做完的情况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带余数的除法学生很难理解是试商还是余数,很抽象。学生不仅要明白平均分要尽可能的做完,还要知道除法之后的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除。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有的已经从总数中分离出来,剩下的无法分割,只有剩下的。”从而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教学难点:

要明白余数小于除数。

第三,宣讲法律

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讨论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放正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所学内容,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识、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

学习带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中除法公式的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新课前一定要复习这两个知识点,为探索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心理做好准备。

我让学生解答“用八根木棒每四根木棒可以放多少个方块”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8÷4=2(个),并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以此来复习除法的意义和横除法的写法。同时也为用余数学习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和知识建构

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插一棍子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次挥棒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第一摆:感知被整除后,学生可以独立操作,体验剩余。剩下的1够不够放一个方块?

这个环节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拿出9根木棒,可以拿出多少个方块。

(2)学生演示9根棍子可以做2个方块,还剩1。

(3)课堂交流:让学生分别说说放棍子的过程,明确剩下的不能再放正方形,这就明确了余数的意义。然后我会用余数除法来教水平形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出横式,得到9/4 = 2...1.然后我会用棒子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说清楚。我会告诉学生,这个公式读作:九除以四的商,二大于一。这个我们称之为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带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的了解,我感觉教余数和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不够扎实,应该让学生多放几根棍子感知余数。

2.第二摆:让学生自由摆动,以进一步体验和加深对余数的理解。

我把这个环节分成了两个层次。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桌合作,继续相加木棒数并平方,观察可能剩余多少木棒并记录。大量的学习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使得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具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寻找规律。

我把让同学继续加棒数做正方形时出现的公式都整理了一下。

9÷4=2(件)...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公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们会有这些想法:“分割线都是4”;“余数是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可以是4吗?可以是大于4的数字吗?我提这个问题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余数小于除数”;然后问:如果给你更多的棍子来放一个正方形,剩下的会是多少?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猜不同数量的木棒是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余数仍然是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然后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让学生迅速发现“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律,明白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3)巩固新知识

本课我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1.这个问题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练习。

27÷5=□……□30÷4=□……□

27÷8=□……□44÷8=□……□

50÷9=□……□53÷7=□……□

2.剩下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再次巩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15 ☆,每四个一个,

我能分成几份?还剩多少?

□□份=□(份)…… □(件)

3.展开应用程序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学生想去野营。他们可以分成多少组?找个同学打个分。其他同学可以支起棍子或计算公式来回答和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都准备好了,他们出发了,但是他们遇到了新的问题。地上摆着各种食物,孩子们正在轻松地分发各种食物。老师要求有9条面包,平均分给4个孩子。你怎么想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贴)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联系生活,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既巩固了余数除法的意义,又体现了数学的生命价值。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五、黑板设计

带余数的除法

9÷4=2(件)...1(根)

剩余物

念:九除以四的商,二比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这节课的目的。

二年级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讲义稿二一、说到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先研究“刚完分”的情况,再研究“分完还余数”的情况。带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授这一课时,我着重于“余数的理解和意义”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等分几个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用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够根据平均剩余活动量写出除法公式,正确表示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采用教学方法:独立操作,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探索新知识,我设计了一个摆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第三,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和铺垫

1,钟摆。用九根棍子可以挥出多少个三角形?(2小或1大)

2.告诉我你怎么说的?

9支,每3支,可以放3个小三角形。

9根棍子,每9根棍子,可以摆动1个小三角形。

3、柱计算

放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是什么意思?3呢?

放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2)探索新知识

1,教学示例1

(1)老师:今天是儿童节。学生们将在班级聚会上摆放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他们打算每两个草莓放一个盘子。现在有六个草莓。请拿出你的水果学习工具,用六个学习工具代表六个草莓放在桌子上。

老师:一个* * *能放多少个盘子?有剩余吗?

(可以放三套,刚放完,没剩)

老师: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如何制定?6÷2=3(磁盘)

(2)如果有七个草莓而不是六个呢?我们再开始荡吧,看看有没有剩的。(学生开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设置3套,剩余1)

老师:剩下的能平分吗?(不,只有一个不够。)

老师:平均分后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公式表示吗?如果有,怎么表达?(小组思考和讨论)

(注:7最多三个2,剩下的1不够分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公式:7÷2=3(圆盘)...1(件)

(总结:为了区分余数和商,我们需要用六个点来分隔。我们称这种除法为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并比较两个公式6÷2=3和7 ÷ 2 = 3...1,并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究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但是不够分,剩下的部分不够分。

老师:想想吧。平均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带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是什么意思?

2.这样做

(1)学生自主圈出书,填空,完成1题。

反馈沟通:17÷2=8(集团)...1(单位)

23÷3=7(组)...2(件)

这两个公式的商数和余数分别是多少,分别是什么意思?

(2)完成第二题。

先用学习工具按要求摆一个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并分别谈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是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习题14》题1。

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三种安装方式。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出,然后填空。老师点名回答。

2.完成教材《习题14》第二题。

展示题目:17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多少?还剩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棍子代替红果打一分,看每份能打多少分,有没有剩余。

全班集体交流,集体批改。

第四,课堂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带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知道了除法,知道除法可以用来相等地计算一个数。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整除,大家在没有计算或者整除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不能整除的。这节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分后有时有加分”的含义。

二年级带余数的除法讲义的理解I .谈教材

我说的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带余数的除法。

带余数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到表外除法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来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刚学了表中的除法,习惯用乘法公式求商,而带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公式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学生很难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和具体写法。总之,大三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很大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摆一个钟摆,用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划分一个点,理解“余数”的基本概念。

2.学习带余数除法的试凑法、书写格式、带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

1,精彩介绍。我猜主要是通过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圈,比较谁画得多。画完之后,数一数你画的数字,写在纸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学完这一课,孩子可以和老师一样猜出圆圈的颜色。

2.感受新知,探索新知。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享一个橘子。六个橘子分三份,七个橘子分三份。

分了之后,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会告诉我们,第一遍分完了,第二遍就剩一个了。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孩子,问:如果每个孩子分两个苹果,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候会有同学回答,五个孩子可以分成三个孩子,每个孩子1,还剩两个。这时候老师问:两个孩子可以再分吗?同学们会回答,不能分。通过这个坏节,学生有了“不能除尽的就是余数”的基本概念

(3)老师手里有10颗五角星。对于今天表现最好的四位同学应该怎么分?谁来帮老师分?让多个学生上来打一分,老师会对他们得分的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打不到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表达。用数学方法展示上一次除法的结果,然后翻开书的50页,参考例题,学习如何横竖写出带余数的除法。在学生写完之后,老师会给出简短的评论,并解释每一部分的意思。我觉得这些本地的同学可以自学一下竖分。

接下来通过测评活动,看看动物们做的对不对。展示三个竖式,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你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不小心做错了,余数大于除数,可以再除。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能被除的是余数,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练习和巩固新知识。通过直观练习,40÷7,26÷6,让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完了,给个集体点评。这个环节可以清楚地找出学生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很清楚“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试商不是问题。

5.回到“猜”这个游戏。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的颜色的。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吗?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方法,从而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猜。然后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去划船。每艘船最多可容纳7人。我们班39个孩子需要几条船?这个例子把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说说课堂总结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门课让学生把中学和学习玩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余数”的概念,提高思维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