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折纸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别出心裁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匠心是互动的。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只能借助动作来完成思维活动。为此,我在小班发起了“让鸡蛋站起来”的活动。孩子虽然年纪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和操作的欲望。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碎海绵、沙子、抹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如何让鸡蛋立起来。孩子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最后把鸡蛋放进沙子、橡皮泥和瓶口...成功后,所有的孩子都忍不住拍手大笑,握着老师的手说:鸡蛋站起来了。这种孩子动手操作成功后的心理体验,在其他活动中很难得到。发现对手的刺激是对大脑的刺激,可以促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动手操作对提高孩子心智,促进大脑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注意力、认知和意志,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孩子在小班的时候,因为年龄小,做不出细腻的动作,也不会轻易使用小物件。为了开发孩子小肌肉群的灵活性,他们开始组织孩子玩挑豆子、串扣子、串板子等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发现孩子们对此类游戏不感兴趣,很少关注。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喜欢玩小手,同时也在不停地说话。根据这些现象,尝试用手游来锻炼。首先我选了一首《手指歌》:(双手张开,掌心向上),大胖子睡着了(拇指合拢),小哥睡着了(食指合拢),我睡着了(小指合拢),大家都睡着了(双手紧握,随着儿歌的节奏摇摆);你醒了(伸出小指),我醒了(伸出无名指),高个子醒了(伸出中指),小哥醒了(伸出食指),胖子醒了(伸出拇指),大家都醒了(双手拍儿歌节奏)。当这首儿歌和动作教给他们时,孩子们很感兴趣。虽然很多孩子手指不灵活,但是做的很认真。当“大家都睡着了”时,孩子们的声音逐渐降低,直到“大家都醒了”,他们才拍手大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小班到大班,和孩子一起创造了很多手游,比如“小猴子爬杆”、“小鸟飞翔”、“手指转动”、“老人乐”等。玩这些手游,孩子兴趣高了,手指越来越灵活,手游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手脑的协调。从上面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主动求知时,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可以说,兴趣是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
第三,动手操作是发展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给孩子营造一个随意、潇洒的表情氛围,让孩子操作起来,操作之后说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孩子们对老师手里的各种彩色粉笔很感兴趣,对老师用彩色粉笔画的画很羡慕,于是我把剩下的短粉笔积累起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粉笔,鼓励他们在操场上画画,边画边讲给老师朋友听,表现出主动和快乐的心情。此外,还进行“折纸讲述”和“撕纸粘贴讲述”,让孩子随意折叠、撕扯、粘贴各种纸张,孩子自然有表达愿望的欲望。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孩子的自信心、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达到最佳状态。比如一个孩子回家后继续折纸,父母几次催她睡觉,但她还是折叠到晚上十点多。第二天,她拿着叠好的纸去上课,用叠好的动物编了一个小故事讲给班上的小朋友听。儿童以玩具为教具,边玩边说话,用手、脑、嘴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促使儿童想说话、喜欢说话、有机会说话,为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四,动手操作可以同一个载体,整合各科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思想、手、眼、口、空间、时间,让孩子主动自己去创造、设计、操作。据此,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比如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贵重物品,如纽扣、鹅卵石、种子、树叶、石头、小图片等。,并鼓励孩子不断改变分类方式,在操作中理解分类,说出多角度分类的道理,提高分类技能。再比如:当孩子进入中班,第一次撕纸时,先让他们观察老师撕的各种图案,然后鼓励他们自己撕不同的纸。有的孩子说我撕面,有的孩子说我撕手绢。过了一会儿,孩子问,老师,为什么我不能像你一样撕呢?我启发道:“如果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撕开看看会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不断尝试改变纸的折叠形状、大小和层次。手术后孩子们兴奋的大叫,看我撕的多好看!到了大班以后,自然就从撕纸发展到剪纸,把剪纸和撕纸糊成一幅画,装饰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