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个笼子的清晰图片
乌笼要说玩鸟,北京城的纨绔子弟提一方鸟笼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天津则以鸟笼制作出名,制笼子的名家很多都在本地,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鸟笼文化是诸多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地域的鸟笼不仅仅止于工艺上的区别,它更像是口音的差异,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文与习俗的变迁。中国的鸟笼主要分为:北笼、南笼、川笼、广笼等款,其中敦实大气的北笼制作名家主要聚集在天津。中国鸟笼讲究“南方北圆”,北笼以圆形为主,落落大方。方笼一般是小鸟笼子,文革后期在北方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当时养鸟这种享乐主义是不被允许的,看见就砸,实在爱鸟怎么办呢?买方的小鸟笼,上面盖条手巾,方便放在书包里遛。鸟笼文化兴于清康乾盛世,由满清贵族豢养鹰犬的旧俗演变而来。养鸟催生了鸟笼的生产和加工,其中不乏有制作精绝者。当时,清宫造办处组织全国能工巧匠,专门为宫中制作鸟笼。在皇家影响下,民间的富贵阶层也纷纷仿效,养鸟玩笼之风愈演愈烈。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手里拎着鸟笼子的各位爷。他们每天清晨,无冬历夏,都得去城根儿、河沿儿去遛鸟。遛完鸟直奔茶馆,把鸟笼子往横梁上一挂,沏上一壶茶,边品边聊。清末的时候时局动荡,茶馆的柱子上也都会贴个纸条,上写四个大字“莫谈国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养鸟、说鸟,更合时宜。北笼以天津、北京为中心,京津两地几乎不分家,做笼腔子和钩子的,天津名家最多,做盖板的名家大多在北京,而鸟食罐基本都是名家拿老罐子去景德镇仿制,称做“定烧”。韩春是北笼的祖师爷,天津的制笼名家都要尊韩春为一声师傅。韩春制笼起初是在北京学手艺,到了日委时期回到天津在南市开门市制笼。他在天津时也收有一名徒弟姓索,天津鸟友都爱叫他小索。老一辈中,韩春制笼腔子最有名,老钩子则以老小张、小赵、郭子口碑最佳。随着制笼工艺以及工具的不断改进,制笼这门手艺发展到今天,工艺更加精细,也有更多名家脱颖而出。天津笼的精品如刘乐民的全合竹虾米须小鸟笼,“泥鳅背”、“圆肩膀”,细条窄圈,细细笼条竟然是两根带有竹皮的竹条粘合而成,大大弥补了因条细而削弱的韧劲和张力。将笼上圈用手拧一角度,松手后,只听砰砰作响,笼腔回归原位,让人叹为观止。另如河东王胜利的鸟笼,竹节浅刻,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更有镶嵌工艺,牙雕笼、玳瑁镶嵌笼、刻青笼为主,其镶嵌工艺以精湛扎实,结实耐用闻名遐迩,自成一派。其兄王同义善做钩、仿制古罐,是天津做钩子手艺最好的,可惜过早辞世,当今以小褚做钩子名气最大。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