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我们在做什么

17岁,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的一段时间。晚饭后,我和妹妹聊天。刚刚大学毕业,面对即将高三的她。我其实觉得我们有很多话要说,我并不觉得唐突。她有着她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单纯和情感,但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她似乎已经成熟得惊人了。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又很漫长。

1——我想过了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和所谓的大人聊天时我想逃避的感觉,还是没有。至少我觉得我们之间的代沟不算太大。我们谈论学校,老师,甚至工作。对于已经毕业的我来说,这个假期成了我最好的过渡。我抽出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想思考的事情,为一个月后的工作盲目准备。睡觉前看了一篇《缘起缘灭》的文章,想写点什么,所以明天早上他脸上是不是长满痘痘和黑眼圈我就不管了。因此...17岁的我在做什么?

2-我的17岁

高二的时候选择了艺考。高三的封闭训练和考试,可能都是为了我。高二的时候和同学吃饭聊天吵架。我17的年龄看起来比较正常。我从来没想过以后会怎么样。高三的时候,很庆幸认识了一群同学,和我一起度过了充实又无聊的一年。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去画室,晚上十二点检查作业,一点左右准备睡觉。这是我高一的套路。虽然我没有学习,但是紧张的气氛不减。这么想吧。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在画草图,思考未来的时间。也许不是没有,只是现在忘记了。

和我姐比起来,她可能是普通高中生应该有的比较简单的生活,早自习,上课,晚自习,偶尔放假还得补课。同样的,我也应该有时间去想象未来的生活。她说她喜欢音乐。虽然不会唱,但她喜欢那种状态。也许她未来的职业与音乐有关。媒体?自媒体我不知道,但是听到这些话我觉得有点震惊。毕竟,这似乎不应该是17岁应该考虑的事情。但是回想起来,这和我当初17岁的想法大致一致,但是我没有概念,虽然直到现在我对自己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当时我大概就在想,以后学设计?当设计师什么的?这样一个假的大空间,或者说其他高大上的地方,只能说现在的网络时代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当中的人,影响到了我们的父母,导致我们同时接受了指数级增长的信息量,而我们的大部分父母却未必能够接受所有的信息。而谁来教我们处理这些信息,还是我们自己。

个人认为,这种所谓的早熟就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标准。我们都接受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无能为力。只能在闲暇时考虑可能不属于我们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在一个17岁的所谓孩子说我结婚的时候估计35,孩子应该快40了。我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正常。毕竟看看我们的父母,这个信息量可能是他们半辈子都会思考的问题。

3-想象力和生活

回到生活,生活在小县城的好处就是可以感受到人的气息,就像谁进了大学,在哪里工作,谁结婚离婚几个月,会让整个小县城透明。而同一个地方出去上学的同学,和我却出奇的一致。我们不能否认地域性的差异。

4-差异或选择

老家在北方,和老铁(女)大学在南方。每次放假回家都会边吃边聊各种新闻,而相同的观点就是家乡太“乡土”,感觉压抑,不合群。不知道是南北差异还是小县城。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找关系”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高于开始事情的选项。教师和公务员的追求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甚至高于国企和央企。私企进不了他们的“法眼”。所谓适合找对象的搭配,在我们眼里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我们从小受到熏陶,莫名其妙地被所谓的家族式关系纽带“孝顺”所束缚。诸如此类的事情,让我老铁一度不知道以后该怎么选择自己的路。而我们也一度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正确。我很庆幸我的父母都是比较开明的父母,从小对我比较纵容。我可以大模大样的走在路上,只要不离得太远,没有对错,只有是否慢慢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走。

5路总会到来,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路。

有人喜欢稳定,喜欢照顾老公,喜欢教育孩子,也有人说大城市好,在那里豁达,冷漠,但包容,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这句话也是我最近看到的最难忘的一句话。换句话说,后者也是我一直认同的观点之一,以至于以后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现实的决定或者其他的妥协,但毕竟是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果不存在,就看看沿途的风景,有个目标,跑一跑回头看看,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