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又称“席勒-斯潘塞理论”,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在古希腊,柏拉图发现了艺术和游戏的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各种可复制的艺术和各种实用的艺术的区别,可以看作是游戏和庄重的区别。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也提到了“自由游戏”的概念。但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系统地提出了博弈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也是人们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主要标志。“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类?无论我们追溯到多远的历史,这种现象在所有摆脱了动物奴役的民族中都是一样的:对外表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热爱。”席勒的游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游戏,也不是一种慵懒的幻想活动,而是人们在摆脱了物欲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迫之后所从事的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只对事物的纯粹表象感兴趣,即只观看和琢磨事物的形象而不做任何事情。所以,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有玩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过剩。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无目的的本能活动。“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动力时,动物就在工作。当能量是它活动的动力,剩余生命在刺激它的活动时,动物就在玩耍。”然而,动物游戏与人类游戏有着本质的不同。审美游戏是动物游戏的推广,动物游戏基本上是一种想象游戏。“想想看,试图借助这个游戏创造一个自由的形式,它最终会成为一个审美的游戏。”(信27)在审美的游戏中,人们只追求和享受自由。“对现实漠不关心,对外表感兴趣,是人性真正的膨胀,是走向文化的决定性一步。”(第26封信)
席勒用博弈论解释审美发生,既包含深刻的见解,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试图从人类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中发掘审美的直接精神动力,敏锐地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类自由本质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思路和他得出的结论是值得肯定的。其次,他不仅看到了人类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区别,而且发现了二者之间的某种深层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动物生理学基础,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然而,作为一种审美发生论,游戏场所显然存在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它简单地忽略了动物游戏向人类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对人类游戏能够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看来,游戏和美学几乎可以视为同义词。这样说来,说审美来源于游戏,就等于说审美的基础在于自身。这显然很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