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状态打包模式是指
PAC是伯尔尼(e .)传播分析理论框架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根据Berne (1964)在他的著作《游戏人玩》(Game people play)中的观点,交往分析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或者说在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时,所谓的自我状态,即有自己的一套PAC信念和行为,与他人交往。
伯尔尼(1964)认为每个人的自我状态有三种,即P:父母的前缀——具有父母特征的自我,首字母“P”。答:是成人的前缀——具有成人特征的自我,首字母“A”。而c:是Child的前缀——Child特征的自我,首字母“c”。伯恩认为,在个体健全成熟的人格中,这三种自我状态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没有重叠;也是剧本在人格上的本源,终生用于增强剧本的心理博弈(范、范,1999)。
以下研究者列举了伯尔尼的PAC(1964)等自我状态的特征:
(一)父母特质的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
父母特质的自我状态“P”是指父母把自己的经历、人生态度和是非善恶的行为标准塑造并强加给孩子的记录器,它存在于孩子的头脑中,在头脑中旋转,广播着父母留下的不容置疑的信息和规范。换句话说,一个人具有父母的“P”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他早年受到父母的引导、关心和解决需求的影响,从而与他人交往。通常是对自己父母行为的复制,来源于对父母行为的继承、模仿或认同,表现得像个体父母,以个体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再者,当一个人处于“P”的自我状态时,在对待他人时,通常会受到父母的制约,比如“引导”、“关心”、“解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做很多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情”。
此外,父母特质的自我状态“P”按其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
1.培养父母自我状态
有权威的判断力,优越感,增强的确定性,关心和理解,同情和关心他人。当然,也有人表现出不合理的溺爱,我们称之为溺爱父母。
2.关键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