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习俗

自从元宵节装饰灯笼的习俗形成以来,在所有朝代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观看灯笼是一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写过一首诗《李娥灯赋》:“南油盈,西漆焚。苏正安息,蜡出龙川。”斜光相映,倒影分明。“它描绘了元宵节时宫廷装饰灯笼的盛况。在杨迪统治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节非常盛大,到处张灯结彩,日夜载歌载舞,表演者3万多人,乐手1.8万多人。戏台长八里,无数人打着看着花灯,彻夜不眠,其乐融融,好不热闹。在唐代,它发展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灯笼市场,中唐以后,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长安的灯笼市场非常大,有五万盏灯笼,各种各样的灯笼。皇帝命人做了20个巨型灯笼建筑,高度150尺,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唐朝实行宵禁,晚上禁鼓时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惩罚。只有上元节,皇帝才准予三天禁令,称为“放夜”。到了宋代,灯笼从三夜延长到五夜,除了灯笼还燃放烟花,还有各种杂耍表演,场面更加热闹。《东京梦》中记载,元宵节期间,在开封的御街上,万盏灯笼堆成一座灯笼山,灯笼是烟花,金碧辉煌。京都的姑娘们载歌载舞,人们在一旁观看。“游人聚于御街二柱廊下,各怀奇功,舞之舞之,鳞次正切,乐噪十余里。”大街小巷,茶馆酒楼,灯烛齐燃,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里灯火。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为了让京城繁华热闹,还规定正月初八熄灯,十七熄灯,连续十夜。各种各样的人物被描绘在灯上,跳舞,鸟飞花飞,龙腾龙舞,灯笼和烟花彻夜闪耀,鼓乐齐鸣,这是中国最长的元宵节。清朝时,满族进入中原。日期被缩短为五天,并持续至今。

解灯谜;猜灯谜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嘲笑、纪律、幽默和戏谑的文学游戏。灯谜挂在灯上供人猜射,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记载:“人以丝灯作诗,讥笑之,并画人物,隐头俚语,戏弄行人。”元宵节,皇城通宵,春夜赏元宵。人民是混杂的。诗和谜语写在灯笼上,映在蜡烛上,列在通途上,让人猜,所以叫“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到处都在打灯谜。我希望这一年是喜庆和安全的。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唐宋时期,灯笼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杂技技艺。明清时期,除了灯谜和百戏之外,还有戏曲表演。

历代人们除了逛花灯市场,还有迎子姑拜厕神、过桥碰钉走百病等习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都重视的民间节日。在城市里特别热闹,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狂欢精神。元宵的传统习俗储蓄功能已经被日常生活所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趣味。复杂的节俗被简化为“吃元宵”的饮食习俗。舞龙灯

玩龙灯

打龙灯,又称龙灯或舞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早在黄帝时期,在一场清郊大型歌舞中,就有一个由男子扮演的领头鸟形象,然后安排了六条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场面。文字记载的舞龙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数百个剧本的描写中生动地描述了舞龙。根据《隋书乐》的记载,杨迪时期类似于百戏中舞龙表演的《黄龙边》也非常精彩,舞龙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很流行。中华民族崇尚龙,视龙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有九形:体如蛇,面如马,角如鹿,目如兔,耳如牛,腹如鹳,鳞如鲤,爪如鹰,掌如虎。”在古人眼中,龙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好天气对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因此,古人强烈希望龙的保护,从而形成了元宵节祭祀舞龙和灯笼的习俗。宋代吴的《梦》记载:元宵节之夜,“用草扎成龙,草上盖青帘,密置千盏烛,望之如双龙飞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主要有龙灯和布龙。龙灯,又称“龙”,是最受欢迎的舞龙运动。这种龙是用竹子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用纸包着,涂上颜色。龙身结多,结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点蜡烛;有些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心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麻花的燃烧力非常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彩缤纷,永不熄灭。下面有一个木制把手,供跳舞者握住。还有一个人拿着红色的丝珠在龙前指挥舞龙。如广东阳江的“鲤鱼鱼化龙”,灵活娴熟,善于变化。舞龙者穿着可开合的鲤鱼皮。起初,观众看到鱼在水中游动,但随着欢快的音乐,鱼突然变成龙,然后一条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着“鲤鱼跃龙门”的意思。布龙又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日期间不点蜡烛,所以表演时飞舞欢腾,仿佛江海波涛汹涌,气势非凡,气势磅礴,别具一格。舞龙时,表现龙盘旋欢腾,动作十分复杂。有的地方元宵节热闹非凡,各路龙灯百余盏,队伍长达两三里。每盏龙灯都配有十面锣鼓,非常壮观。在海外,许多华人社区仍然保留着玩龙灯的古老传统,并经常为当地节日表演。

踩高跷和舞狮

踩高跷是一种流行的民间群众表演。高跷原本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中国,高跷最早出现在《列子·傅说》:“宋代有子兰者,用其技干宋元。宋元时期召见,看其技艺。有两枝长其身两倍,属其胫,齐头并进,使七剑重叠跳跃。五剑常在空中,袁俊大惊,赐金帛。”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跷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经流行。表演者不仅可以用绑在脚上的长木头走路,还可以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高跷、跑高跷三种,最高的有十几尺。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都是用木头做的。在刨好的木棍中间做一个支撑点,用来放脚,然后用绳子绑在腿上。表演者踩高跷时可以舞剑、劈叉、跳凳、跨桌、跳秧歌。北方高跷秧歌中,人物有渔夫、媒人、傻儿子、二哥、道士、和尚等。表演者滑稽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在南方,高跷扮演着传统戏曲的角色,包括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和小丑。他们边表演边唱歌,热闹,自娱自乐。据说这种踩高跷的形式最初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作食物,在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踩高跷活动。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来舞狮娱乐。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也传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一起带回来的贡品。但舞狮的技艺,却是源于西凉的“假面戏”。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五世纪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在今天很难判断其对错。然而,在唐代,舞狮已经成为宫廷、军队和民间的流行活动。唐端安节《乐府杂搜》曰:“戏中五狮,高十余尺,各着五色。每狮十二人,身披红条,披衣画衣,手持红笔,称之为狮郎,舞太平乐。”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西凉歌妓》一诗中如此形象地描述:“西凉歌妓,西凉歌妓,蒙面胡人,假狮子。头尾木雕,镀金眼银牙。汾浔毛衣有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舞狮主要是表演“武氏”,即魏武帝任命的北魏“瑞氏”。小狮子独自跳舞,而大狮子则成双成对地跳舞。一个站着舞狮头,一个弯腰舞狮身狮尾。舞狮者盖着狮子被,穿着与狮子身体同色的绿色狮裤和金色爪靴。人们无法识别舞狮者的身体,它的形状与真正的狮子非常相似。狮导扮成古代武士,手持旋转的绣球,配以北京锣、鼓、钹,逗弄狮子。在“狮郎”的指导下,狮子表演翻筋斗、跳跃、攀爬、跪拜等技术,还有走梅花桩、跳桌子、踩滚球等一些高难度动作。南派舞狮主要以表演“石闻”为主。表演时,它注重表情,如抓挠、抖毛、舔毛等。,生动可爱,也有吐球等高难度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流行于港澳和东南亚侨乡。虽然南狮也是二人转,但舞狮的人都穿着灯笼裤,只披着一条五颜六色的狮子被跳舞。与北方狮子不同的是,“狮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披袈裟,腰系缎带,手拿葵花扇逗狮,从而舞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滑稽可笑。南狮的流派很多,清远、英德的“鸡头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河、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除了他们不同的外形,石楠也有不同的个性。白胡子舞狮法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稳浑厚,威严有力,被民间称为“刘备石”。被称为“关公狮”的黑胡须红脸狮,舞姿勇猛威武,气魄非凡。灰髯狮,粗犷好战,俗称“张”。狮子是百兽之尊,其形象威严、尚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视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可以驱邪避邪,保人畜平安。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和其他重大活动期间舞狮的习俗,希望好运和生活平安。

干划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又称跑旱船,是模仿陆地上的船,表演者多为女生。干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两片薄木板,锯成船形,用竹木捆扎,盖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间,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桨划船,边跑边唱边跳。这是一艘干船。有时,另一名男子打扮成船夫,与伙伴一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丑,用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旱船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很流行。

牺牲门和家庭

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两个。祭祀的方法是在门上方放上杨树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放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在门前放上酒肉。

老鼠追逐

这个活动主要针对养蚕家庭。因为老鼠经常在晚上大面积吃蚕,所以据说在正月十五给老鼠喂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蚕了。结果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一大锅黏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了一层肉。他们把粥盛在碗里,放在老鼠出没的天花板、墙角、嘴边,诅咒老鼠们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据《荆楚纪年》记载,正月十五,一位仙女下凡到一户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你们的蚕桑今年就有收成了。后来形成了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晚上起床,他看到一个美女站在他家的东南角,就举手叫他。张诚上前,女子对他说:“我是你家这块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你做粥,盖肉祭祀我。你的养蚕就可以收割了。”说完,女人就消失了。张成从那以后每年都这样,果然每年都有大丰收。

因此,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期,这种习俗便流传开来。人们做粥,祈祷,说:“登高。”抱着老鼠的大脑。想不想来。把我当老蚕。"

送一盏儿童灯

简称“送灯笼”,也叫“送灯笼”,即在元宵节前,新娘家将灯笼送到新婚女儿家,或普通亲友送给新婚不孕家,以增添吉祥,因为“灯”与“丁”谐音。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在陕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会放灯笼。第一年赠送宫灯一对,彩绘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运气好,早点生孩子。如果女儿怀孕了,除了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副小灯笼,祝她平安怀孕。英姿谷

英姿谷

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厕所大妈、坑大妈。古老的民间习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厕神子固,并供奉神蚕和桑葚,这说明了很多事情。传说子固原是虞姬,被长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厕所被杀,成了厕神。所以大部分人把紫姑做成女人的形状,晚上在厕所的猪圈里迎接它。这种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古代的祷文是:“子虚不在。云是他的丈夫。曹太太准备好了。Cloud是他的妻子。我嫂子可以出去了。”看了这样的文字,带着子谷的人形去厕所,猪圈,厨房。如果你觉得人很畸形,很沉重,那就是子固精神。

还有一种说法是子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前,她说自己平时喜欢玩,并告诉身边的人正月十五用衣服迎接她的灵魂,以便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子固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有一次在厕所里看到一个自称是先帝的人,对他说:“三年不说,贵。”这意味着陶侃将在三年内得到发展,而且确实如此。在元宵节,“走过所有的疾病”来寻求幸福

步行病

“走过所有的病”,又称游过所有的病、驱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过桥等。,是消灾祈福的活动。元宵之夜,女人相约一起出游,看到桥就要跨过去,以为这样可以治病延年。

走离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习俗,部分在十五进行,但大部分在十六进行。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们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过桥渡险,进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

明清时期,北京等地的正月十五,妇女晚上出门散步,一人捧香,上桥。大多数参与者是女性。他们结伴而行,或靠墙而行,或过桥走过郊区,为的就是赶走疾病和灾难。元宵之夜,女人相约一起出游,看到桥就要跨过去,以为这样可以治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三桥”。

董和俞懿正的《京师风光略》:“八日至十八日...女人穿白绸衫,晚上一队一队走,说是没腰没腿,走在桥上。”接下来的一周,我用了《与百病同行》:“京城春光万丈,大家同季。大妈总是领着小姑子,鼓励她好好打扮,远离一切疾病。俗话说,鬼洞一夜空,百病归尘。不然今年我就要生病了,胳膊干,眼睛黑。穿绣花鞋上街,不如喝医生两分钟的水。谁家老婆子不出门,在房里磕磕绊绊。今年身体和去年一样好,明年就更要求缘分了。周琦艾叶上的一寸火,只烧在他的人肉上。”清古鲁《贾青路·正月·走三桥》:“一月黄昏,女子夜行,以避疾。必须经过三座桥,这叫走三座桥。

在今天的天津,仍有“百病走”的习俗。因为它在农历正月十六举行,所以在当地被称为“刘”节。但是,由于条件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妇女在这一天带着丈夫和孩子回父母家吃一顿饭。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黄平的苗族偷菜节也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在节日的这一天,女孩们会成群结队地偷别人的食物。禁止偷自己家的或者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关系到自己的婚姻。所以他的菜仅限于白菜,数量足够大家吃一顿饭。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不怪。大家把偷来的菜凑在一起,做了一顿白菜宴。都说谁吃的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时,他们养的蚕也是最强壮的,吐出的丝也是最好的。

巴乌节

巴乌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八五”的意思是“打猎回来”。在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户居住区发现。在当时,这个节日原本是庆祝狩猎归来的习俗,没有固定的节日。在过去,当人们打猎回来收拾猎物时,动物的头要交给狩猎指挥官,皮要交给猎人,肉要烧烤。其间围绕火堆再现狩猎动作。肉熟了,大家分着吃。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在节日里,巴乌舞由十二个木鼓、十二个铊锣和十二个唢呐(闰年各十三个)组成的乐队伴奏。36名年轻女子披着虎、豹、熊、鹿、虎、兔、狐的毛皮,或者头上插着金雉和各种鸟类的羽毛。装扮成鸟兽,围着火堆推来推去,手舞足蹈,展示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猎人手持十字弓或钢叉,围住“猎物”,以“猎物”旋转的相反方向,进行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会有龙灯、狮子灯和鹤灯。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都不一样。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病妇聚窑下,称为“陶灸”。小孩子过桥,叫“杜白鹅”。有人把纸剪成九根纸绳,用手绑起来,以弥补过失,这叫“结羊肠”。用十二个杯子来储油,放入锅中蒸,根据杯子里积水的多少来预测这个月的晴天和雨天。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饮食。庆云县,元宵节,男方请五祖教拳棍,女方请子固布背黑锅。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人们在元宵节期间会在水上放更多的河灯。泰安市宁阳县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笼。滨州市博兴县有点灯的习俗。男生提着灯笼,绕着枣树走六圈,说六遍“杜老杜老,开花结枣”,可以让枣树丰收。日照市居(jǔ)县男女老少正月十六去野外踏青,称为“走老脸”。据说每年散步一次可以让他们永远年轻。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节吃馄饨,称为“团圆茶”。新娘的家人带着她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里过元宵节,老弱病残都用火灸石龟。如果当地有河桥,以同样的速度过桥。如果没有桥,就用几尺高的木板搭个“天桥”,叫“走万病”

陕西

凤翔县在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为“吃十五”。而送灯送油,这叫“添油”。

江苏省

在武进县,人们在元初一用芦苇扎成一个许愿的火把,插在地里,叫做“赵天蔡”,用来预测早晚。白火为水,赤火为旱。在宜兴的元宵节上,孩子们戴着鬼面具,弯着脚,振动着肩膀跳来跳去,被称为“跳鬼”。

浙江省

杭州传说正月十五是上天保佑上元百姓的日子,吃素念经,爬去吴山祭拜。海宁元宵节最著名的是精致的菊花灯笼。上虞县不到元宵节晚上要在平台上比拼武术。在建德县,如果有人有了新的妻子,元宵节就要摆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人在元宵节扫墓插竹当灯。万安县每个乡镇都在元宵节祭拜神洲。

湖北省

云梦县(今江汉)的老农在宵夜时带着火把去了浦田,被称为“照绝地蚕”。孩子们用鼓和田野迎接上帝,预测未来。武昌的“造龙”将持续三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跟着龙灯到邻村聚餐,称为“龙供酒”。

湖南省

在常德上元,各家用辣椒做汤,加韭菜、水果招待客人,称为“时汤”。在新田县龙灯游泳后,龙灯被点着,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饺子,二偷绿,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春强身外,其余都是求子习俗。开县有“骂”的习俗。元宵节的时候,人们把板凳搬到户外,把平时的委屈都骂一遍,被骂的人不许骂回去。

福建省

泉州灯笼独具特色,有熏香灯笼、折纸荷花灯笼、丝绸宫灯、八结灯等。邵武县的寺庙在宵夜时欢迎香火绕境,称为“清净街”。在福建南部,有一个习俗,两个村庄的孩子在元宵节互相扔石头取乐。据说如果不扔石头,那个村子就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去年有人生了男孩,都是宵夜打灯笼庆祝。南雄点灯时,父母从龙灯上取下龙须线给孩子们系上。据说儿童可以免受疾病的侵害。他还拿着龙灯里剩下的蜡烛,照在床下。据说他能生下你的儿子。文昌县人偷宵夜的时候,偷的人以挨骂为吉兆,偷不到的人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在元宵节前迎接三神,沿街搭棚祭祀。弥勒元宵节第二天在桥上烧香,往水里扔石头,然后拿水洗眼,据说可以祛病。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普遍习俗。这种食物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元宵颂》一诗中写道:“宾客以钩帘看御街,城中珍宝一时来。”这个“市宝”指的是元宵节。宋代诗人周必达曾写过一首诗“元宵节煮浮紫苑”:晚上是什么?团圆也是一样。唐官巡旧味,厨役再立新功。乌云中的星星,浊水中漂浮的珠子。18岁编杂诗,有这句关于家风的话。

台湾省

在台湾省,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在宵夜时偷吃洋葱或蔬菜的未婚女子会嫁个好老公,俗称“偷吃洋葱,嫁个好老婆”、“偷吃蔬菜,嫁个好老公”。希望婚姻幸福的女孩会在吃宵夜的晚上,在花园里偷洋葱或蔬菜,希望将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唐代元宵节还有数百种舞蹈和表演,有数千名宫女。

元宵节饮食习俗

同时要吃一些时令食物,浇上南北朝时期的米粥或豆粥加肉汁。但是,这种食物主要用于祭祀,并不是节日食品。直到唐代郑的《大厨实录》记载:“年中节食,去油锤。”据《太平广记》、《吕氏杂说》引《伤逝令》记载,油锤的制作方法与后世煎元宵相似。有人称之为“油画中的明珠”。

在唐朝,元宵节的时候会吃面蚕。王人禹(1880-1956)在《开元天宝遗》中记载:“每年人工养蚕的习俗在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时令的食物比唐代更为丰富。”陆元明《年谱杂记》中提到:“北京人以绿豆粉为枝打汤,以糯米煮为丸,以糖为醪,称为紫苑盐黄豆。用混肉煮汤叫盐黑豆汤,天天像做蚕,都是元节吃的。”到了南宋,出现了所谓的“乳糖饺”,应该是汤圆的前身。

至少在明朝,人们把这种汤圆叫做元宵。刘若愚(生于1541年)在《议事录》中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是用糯米粉,以核桃仁、糖、玫瑰花为馅,用水滚制,大小如核桃,即江南所称的汤圆”。

清朝康熙年间,御厨特制的“八宝灯会”在朝野以美味著称。马思远是当时北京做元宵的大师。他的地粉元宵远近闻名。傅增(生于1688年)的《上元竹枝词》说:“桂花满核桃,米如珠井。看马家好掉粉,试卖风中元宵。”诗里唱的是著名的马家元宵节。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就面团而言,有糯米面、粘高粱面、黄麦面、苞米面。馅料的内容有甜的、咸的、素的,应有尽有。还有所谓的桂花糖、山楂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等。咸配猪油肉馅,可煎可炒作元宵。有芥末、大蒜、韭菜、生姜组成的五香元宵,寓意勤劳、长久、上进。

制作方法也南北不同。在北方,元宵多由芦苇手工卷制,而在南方,饺子多由手掌揉成。元宵可以像核桃一样大,也可以像大豆一样小。烹饪方法有取汤、煎、油煎、蒸等。不管有没有馅,都一样好吃。目前,元宵已经成为一种四季的小吃,你可以随时来一碗,满足你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