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心想高大上的魅族开启下沉模式。
4月6日,魅族科技推出“旗舰机春季暖心补贴”活动,购机最高可省1800,享受24期免息分期。其中美学旗舰魅族17仅需1799即可轻松入手,小屏旗舰魅族18s到手价2899,魅族18s Pro砍价500低至3699。从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降价后的“过时”魅族旗舰似乎还有一战之力,但2022年魅族在手机市场的新品还遥遥无期。
在vivo、OPPO、小米、荣耀等众多厂商围绕骁龙8 Gen1/天机9000激战正酣的时候,除了入门级机型魅蓝10之外,并没有发现魅族旗舰机型的入网记录和材质生产线的信息。官微公告更侧重于手机、五福饰品、机械键盘等配件的产品层面,结合188。一边吃瓜一边看热闹,我们不禁要问:魅族的下一站在哪里?
众所周知,魅族曾经意气风发。其中,魅族的主力产品线魅蓝以超高的性价比瞄准中低端市场的年轻用户,将荣耀和Redmi作为直接竞争对手。一度以450%的傲人成绩成为全球第一手机品牌,不仅带来了可观的营收,也让魅族在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再加上简单易用的Flyme系统和小巧却精致的设计理念,魅族收获了不少粉丝。
2018年,魅族经历了一个分水岭。切断了其以魅蓝产品线进攻高端市场的战略计划,使其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中低端战场。加上华米OV四大主流品牌的崛起,洋品牌苹果的进攻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魅族在高端市场开局不利,开始裁员撤店,走上了“精简”的下行之路。虽然魅族凭借16/17系列的良好市场实现了市场盈利,但是魅族18系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
以最近经历了价格陡降的魅族18系列为例,第一周销售成绩如下:1分钟销量破亿,28分钟全网售罄,但两个月后,魅族18和魅族18s Pro最高降价600,让“抢首发”用户心慌;半年后跳水幅度高达1400,让很多网友表示后悔买早了。可能有人会问:价格这么跳水是因为参数配置存在致命短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纯净版Flyme 9系统、2K+ Super AMOLED显示屏、满血版LPDDR5+UFS3.1、屏下超声波指纹、双扬声器等配置使其硬件水平处于行业中上游。
之所以高价失败,价格纷纷暴跌,在我看来与产品定价和售后服务体系有关。以魅族18为例。虽然很多消费者都嚷嚷着要买“小屏旗舰”,但是4399的起售价确实有点溢价。聪明的消费者在购机时除了追求质优价廉外,更看重手机稳定流畅的运行性能。魅族18由于机身体积小,散热不理想,骁龙888芯片调节不到位,导致手机面对一些大型游戏时发热严重,机身温度甚至上升到50度以上。经验水平的短板让魅友望而却步。
同时,由于市场销量下滑,魅族在2019年开始大规模裁员,疫情大批量冲击线下门店,使得魅族的售后服务体系出现断层。比如魅族18系列上市后,因为没有及时妥善处理烧屏、5G网络故障、机身发热严重、屏幕失控等品控问题,黑猫投诉平台收到大量消费者投诉,负面情绪的发酵让消费者无法相信魅族品牌,更不用说花高价入手旗舰机型。
如今,随着供应链技术的成熟,高端市场的各种品牌型号越来越同质化。除了价格竞争,还需要投入大量的R&D资金和品牌标杆产品。审美疲劳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创新的技术功能,而不是“老款的价格跳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魅族在高端市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一次次下跌的不仅仅是产品价格,还有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知名度。
从张煌的“大获全胜”到现在的“滑铁卢”,魅族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自救。比如“一体两翼”的概念(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以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为两翼),以情怀品牌回归魅蓝产品线,与吉利汽车跨界结盟的尝试,都是魅族“求变”的积极尝试。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虽然物联网各品牌竞争机会均等,但魅族还成立了智能家居品牌Lipro,围绕照明、安防、控制等方面进行布局,兼容华为、苹果、阿里等平台协议。而以Flyme系统为交互核心的魅族品牌移动产品种类和覆盖面太少,入局节点滞后。抛开率先建立战略体系的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近两年来,OPPO、vivo、荣耀等品牌相继在平板、蓝牙耳机、可穿戴手表的赛道上“布局”。凭借庞大的用户订单和售后服务体系,他们已经在品牌美誉度和覆盖面上完成了弯道超车。
至于核心智能手机领域,2021年9月打出情怀牌的魅族宣布魅蓝产品线回归,并于今年6月正式推出魅蓝10手机产品。虽然之前魅蓝风光无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魅蓝10产品上的720P水滴屏、湖滨T30 4G处理器、5000mAh电池与年轻人的需求背道而驰,反而更像线下市场的老款。
可见,虽然魅蓝10试图向外界传递“魅族将不再盲目追求高端产品,将拓宽产品线来打动潜在消费者”的市场信号,但对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解读并不准确,产品思路仍停留在几年前。年轻人喜欢的新鲜感,流畅运行主流手游的性能水平,屏幕护眼的触控体验,这些都是在魅蓝10上找不到答案的,即使100元的价格也很难打动用户。
至于吉利汽车收购魅族手机的传闻,除了当事人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后续结果。如果真的能把自己卖给吉利,重新获得资本支持扩大R&D投资,魅族引以为傲的Flyme系统、生态硬件、R&D人员都会活得更好。目前收购还没有得到后续答复。如果能卖个好价钱,对双方来说未必是双赢。
魅族手机的生存空间在抢购不顺利、售后服务故障、自救思路受阻、品牌好感度持续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发酵下不断被压缩。以2022年2月国内市场的出货量数据为例,2348万的出货量中,以OPPO、vivo为代表的五大头部品牌占了81%(1965438+万),只剩下华为、一加、摩托罗拉“438万”。魅族在产品力、品牌知名度、售后服务体系、R&D实力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参考10月份0.1.1%的市场份额数据,2022年魅族只会更差。
对于魅族来说,市场销量下滑、人才流失、R&D实力下降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继白永祥、杨拓、李楠三剑客之后,曾负责One Mind3.0性能调整的洪汉生已加盟OPPO,为“竞争对手”解决后台问题完善系统,负责软件技术规划和架设;深度打磨Flyme系统UI,提出突破手机电视连接壁垒的马林,一手打造比格科技的张剑锋,都“让魅族在其他企业大放异彩”,这只是魅族没落的一个缩影。核心人才的流失,逐渐改变了Flyme生态优化的味道。
然而,砍掉魅蓝产品线的张煌一再强调要继续冲击高端市场,打造差异化优势,却不得不裁员、关店,动作频频,导致魅族走到了不同的岔路口。如今头部厂商的内卷化是激烈而全面的,折叠屏、屏下摄像头、自研芯片技术的商业化让魅族这个小众厂商面临更大的R&D和竞争压力。品牌影响力下降的魅族失败了,未来在哪里?我们谁也下不了结论。
可以预见,在安卓厂商集体砍单的大环境下,魅族新品的上市时间只会更晚。锤子、乐视、金立等品牌已经是前车之鉴,留给魅族的局面只是退市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