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觉统合?感官训练真的有必要吗?
7岁前觉得自己的运动组合没有发育好(感觉失调)的孩子,放学后在阅读、写作、日常运动方面都会有困难。
家里有0-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感官训练很重要也很必要,家长一定要重视!
首先,什么是团结意识
感觉统合,又称感觉统合,是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前听觉、平衡和本体感受等感觉信息的结合,由大脑组合完成对体外感知的反应。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无法和谐发展。
0-3岁是感觉统合的形成期,3-6岁是最佳矫正期,6-13岁是代偿期(可能这个阶段花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矫正效果还是不一定好),13岁基本定型,很难矫正。
虽然感觉失调不是病,但是如果省略了某个阶段或者太慢,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就会不协调,宝宝在寻求矫正和刺激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不好的表现。
二、知觉能力与马虎注意工作的关系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与人交流,写字粗心,做作业糊里糊涂,属于感觉能力落后的类型。
比如他们经常弄伤自己,分不清左右,做事笨手笨脚,做作业的时候把桌子弄得很乱。
家长不要低估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是因为感觉统合能力的落后。
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
郝好,一个12岁的男孩,经过测试发现他不会击球。当他被要求击球时,他会追着球跑,而且他不会跳绳。他的头和脖子非常僵硬。
上课很不专心,小动作,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听不进老师的指令。他性格古怪,难以与同学相处,无法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一直拖班里的后腿。
测试结果表明:
郝好的感知整合能力严重落后于他的实际年龄,这严重阻碍了他的学习和交流。
经过4个月左右的强化训练,他可以连续跳100多根绳子,掌握了拍球和拍腿下球的技术,可以在平衡木上自由前后移动。
更可喜的是,随着他对整个系统感知能力的提高,上课比过去更专心听讲,减少小动作,与其他同学相处更融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为什么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1,运动技能差的孩子往往缺乏空间感和时间感,很迷茫。
所以他们做事的顺序很差,无法按部就班的安排好各种事情。因此,他们很难理解老师的指示,不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感知能力还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有关。
我们知道,思维的逻辑和计算是通过外在的行动内化的。刚开始孩子不会计算,但是会数实物,会用动作数扑克牌和石头,或者通过动作知道人可以上楼或下楼,物体可以前进或后退。
这些动作的可逆性和数字的排列构成了数与数的关系,数与形的关系,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未来具体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
所以,一些数学能力低的孩子,感官知觉往往落后。他们不前倾也不侧身,不敢走平衡木也不敢荡秋千。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是解决他们数学困难的途径之一。
3.感知能力是言语能力的基础。
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都离不开感知能力。
比如说说话,就是大脑的言语中枢对呼吸器官、舌头、嘴唇的运动控制。只有这些发音器官的运动能力发展起来之后,孩子才能发出复杂的声音。(为了说清楚)
再比如读书。很多家长会反映孩子容易跳字,容易出错。......
阅读离不开眼球运动的速度。当眼睛的跟随和审视能力大大提高时,阅读的速度和感知单词的广度就能得到提高。
而写作则更多的依赖于大肌肉运动的发展。
球拍球、跳绳、单杠等运动,既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大肌肉动作,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握笔、用笔速度和用笔准确性。
4.知觉整合能力也能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例如:
如果一个孩子动作笨拙,跑步姿势和速度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他最怕上体育课。
每当他的同学玩集体游戏,他总是在一旁观看,从不参与。久而久之,他变得非常孤僻,没有知心朋友,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而其他同学都视他为怪物。
经过训练,孩子们的行动能力得到了提高,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会跳绳,受到了校长的表扬。
●跑步速度提高,容易追上其他同学,运动能力处于同一水平;
●现在他也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和别人交流,完全可以和其他同学相处。他不再因为自卑而拒绝别人,因为他没有理由自卑。
运动能力突出的孩子会充满自信,不会轻易被别人欺负,能以随和的态度与人交流,举止优雅,行为大方,更倾向于赢得周围人的好感。
感性能力的发展是学习一切的基础。
1,感官不平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需要纠正。
感觉障碍的通俗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轻度障碍,药理无效,需要合理训练才能纠正。
2.有些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需要感觉统合训练,其实不然。
根据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感觉失调,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感觉统合在13岁基本定型。感官失衡的孩子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
帮助提高孩子的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注意力、情绪、自制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