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受家庭影响很大。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的宝宝。宝宝突然变得认人,不让妈妈离开他。其实这可能是宝宝的分离焦虑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分享一下我们孩子的分离焦虑。
儿童分离焦虑1什么是分离焦虑?
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宝宝会哭着抱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手。父母当然会奇怪,为什么家里的好宝宝上了幼儿园就不听话了?其实这都是分离焦虑造成的。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呢?
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熟悉的人分离后产生的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主要是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幼儿园,从爸爸妈妈到没人认识的群体。
这种现象又称“心理断奶期”,会使宝宝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如抵抗力下降、情绪躁动等。时间长了,就会伴有感冒、发烧、腹泻等。性格上也会倾向于孤僻易怒,拒绝和朋友交流玩耍。如果不能及早缓解这种焦虑,会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约翰·巴尔比通过观察将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又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还在哭,然后继续,动作噪音降低,不理别人,表情平淡;
脱离阶段——接受外人的照顾,开始正常的活动,比如吃饭,玩玩具,但是一看到妈妈,就会有悲伤的表情。
幼儿园分离焦虑
大一新生入园时间快到了。这是婴儿第一次离开家来到集体生活。但是宝宝的反应让爸爸妈妈措手不及。有的孩子抱着妈妈的脖子,无论怎么劝都不肯放手;有的孩子明明出去了还很开心,回家后就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有些宝宝虽然乖乖上学,但整天不开心,晚上经常做噩梦。看着宝宝脸上的泪痕,爸爸妈妈真的很心疼。
1,让宝宝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婴儿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如果他们想立刻离开熟悉的人,他们的依恋就会受到阻碍,产生分离焦虑,从而导致不安全感。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去幼儿园熟悉新环境再去上学。
2、在家里划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独自玩耍,看书等等。宝宝视野中没有大人的关注,可以培养独立能力,减少对大人的依恋感。
3.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种期待感,认为老师是幼儿园里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我相信我的哥哥和姐姐也在幼儿园快乐地学习他们的技能。
4.家长也可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比如午睡,有助于宝宝入园后增加心理自信。
5、家长要调整心态,给宝宝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会心软,动摇。需要注意的是,宝宝虽然年龄小,但是对父母的情绪和心态非常敏感。当宝宝感知到父母摇摆不定的心态时,会坚定他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对宝宝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比如:“你今天到幼儿园门口只哭了一次,很棒”“你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真好”等等。
6.引导宝宝和老师交流。因为很多宝宝身边都是几个老师,有时候,如果宝宝不能说明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略。所以家长要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沟通,告诉他们需要什么。我相信老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帮助和爱自己。
7.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家长可以问他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写字,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等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每个宝宝都要经历入园的焦虑。过了这个阶段,父母会发现宝宝越来越活泼,已经爱上了上幼儿园。
儿童的分离焦虑2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婴儿期与亲人或平时照顾他的人分离而引起的一种情绪反应,包括儿童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这样的情绪也叫离别焦虑。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孩子生病,或者孩子到了入园年龄,需要上幼儿园的时候。
分离焦虑等情绪宣泄不受地域影响。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属于孩子不想和妈妈分开的特殊依恋。这种情绪让很多年轻妈妈在孩子3岁之前,就遭遇了孩子明显的分离焦虑,头痛不已,不知如何应对。最常见的情况是,母亲准备去上班,刚要出门,孩子已经声嘶力竭的哭了,眼泪哗哗的流下来,不管有多难受。作为父母,我们要理解宝宝的各种“黏人”行为,这是孩子反复确认妈妈爱自己,自己被爱,自己可爱!只有这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孩子才能勇敢地迈出自己人生中真正独立的第一步!
如果你作为家长,想要改变或者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那么你必须把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作为首要任务。只有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会积极快乐地与母亲分离,完成自己的人格发展。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感到失落。我们要认识到,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注定了孩子迟早要走自己的独立之路。对于安全感较好的孩子,到了青春敏感期问题相对较少,也能在学校老师和家庭教育中顺利形成独立人格,成为社会上有自然能力的人。
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最重要的是认识和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内心确信父母是爱他们的,不会抛弃他们。解决分离焦虑问题,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家长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脱离运动的小游戏,比如捉迷藏、劳动游戏等。通过生活中的游戏模拟,让孩子确定的知道妈妈会回来。等孩子习惯了,真的可以离开5-10分钟,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你说的是实话。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孩子会适应妈妈的短期离开,正常的一天休息对孩子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情绪。
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学校本身要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好玩的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告诉孩子,幼儿园是非常非常有趣的,有哪些具体有趣的内容,让孩子先对幼儿园产生好奇和兴趣,有所感悟。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也就是对于幼儿园的分离焦虑,这个问题其实是引申出来的。
是孩子对外界的不了解。如果孩子对外界有了了解和认知,孩子就不会那么害怕,就不会那么害怕,也就不会有严重的分离焦虑。那么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很多种类的培训班都很受家长欢迎呢?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在这样的培训班中学到什么,而是希望这样的培训班能让孩子接触到新的有趣的环境,然后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可怕,会有很多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进一步拓展,家长要在孩子三到四岁的时候教会孩子一些独立的能力。告诉孩子,很多事情需要独立完成。这样做更有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未来更好的人格。不要帮孩子分享的越多,对他们越好。让孩子自己做很多事情,比如刷牙、洗脸、晚上睡觉前洗漱,养成自己脱衣服、整理简单家务的习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养成吃饭后把碗放进水槽,自己洗杯子的习惯。有些简单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做,因为这个要求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完成这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后有成就感。对于孩子来说,成就感就是完成这个任务后特别自豪,特别开心,觉得很有力量。只有当孩子觉得自己很强大,可以做到的时候,才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分离焦虑。
母爱的含义是孩子出生后,母亲一步步教孩子分开。母子关系的升华,其实就是亲子分离的过程。这样的分离是未来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而在这之后,孩子生命成长中无数次的分离都将是正常的,这些未来的分离都是在小时候最初分离的基础上复制的。在此期间,儿童的依恋和处理分离的经验会产生一种牢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父母,一方面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定安全的依恋;另一方面,也要在头脑中树立“该走就一定要走”的思想意识,妥善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儿童分离焦虑3什么是分离焦虑?
你的宝宝本来可以一个人呆在安静的地方玩,被不认识的人抱起来会笑,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变了,他开始粘着人哭,一发现你离开或者陌生人靠近就会哭,那么分离焦虑期一定到了。
“分离焦虑”和“害怕陌生人”在6个月到3岁的宝宝中非常普遍。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说法,在这个阶段,婴儿将达到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即“物体永久性”,他将开始意识到一切都是独一无二和永恒的,他也会发现世界上只有一个母亲。当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他心里知道妈妈其实在某个地方,只是不在他身边,这样的矛盾会让宝宝很不安。
但是,这个一个月大的宝宝时间观念很差。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妈妈什么时候或者是否会回来。直到他再大一点,和妈妈在一起的记忆才会安抚他,他才会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再见到妈妈。但在当下,他只能体会到此时此刻的感受,所以每当妈妈离开他的视线,哪怕只是去隔壁房间,他都会惊慌失措地哭泣。
如果母亲把婴儿交给别人照顾,婴儿可能会哭得更厉害。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他也不会离开妈妈,自己去睡觉。他甚至可能在半夜醒来寻找他的母亲。分离焦虑实际上是一个信号,表明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们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
除了父母,还可能包括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照顾他们的人。而他们对熟悉的人的强烈依赖也意味着,如果没有看到这些熟悉的人,他们在照顾照顾者时会感到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分离焦虑其实是在验证你的亲子关系。
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通常始于9个月,但有些婴儿在4-5个月时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一般在10-18个月达到高峰,然后在18-24个月逐渐消失。
其实这个阶段是妈妈最容易“苦乐参半”、“悲喜交加”的阶段。令人高兴的是,母亲终于感受到了自己对婴儿的重要性,但这种时刻粘在一起的欲望很容易让她有点喘不过气来。
很多妈妈这个时候会有负罪感,因为宝宝只认自己,但有时候他需要一个人的空间。这种纠结会给妈妈们很大压力。其实宝宝离开妈妈会焦虑是很自然的。分离焦虑往往表现为母婴关系亲密。所以,你不需要因为需要离开他去做别的事情而感到愧疚。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这个阶段会随着时间流逝。
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焦虑宝宝的分离真的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小炸弹,但是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防止他们引爆自己的焦虑。
1,练习短时间和宝宝分开。
我们可以故意安排几分钟,假装出去一次,让宝宝交给其他看护,让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可以很安全。然后逐渐拉长外出时间,直到我们可以正常外出工作。
我们也可以在家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比如,当你要离开宝宝去另一个房间,宝宝很快就开始哭了,不要马上冲出去把他抱起来,而是试着用声音从远处安慰他,让他知道你还在。
“捉迷藏”也常用来让宝宝在分离焦虑期理解“我现在看不见但我一会儿会回来”的概念。和宝宝玩这样的游戏,会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妈妈短暂的不在。
2.有一个正式的简短告别仪式。
你不能偷偷溜走!在童童的童年分离焦虑期间,每次我出去工作,我都会上演一出撕心裂肺的戏剧,不让我离开。她奶奶看着孩子天天哭,心疼。她向我建议:不要告诉她你要走了,你悄悄离开她也不会哭。
我很坚持的回答:这肯定不行。我跟她告别的时候,她会跟她妈妈说,她要走的话会跟我打招呼,所以平时状态会比较轻松稳定。不跟孩子说再见,每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孩子可能前一秒还能看到妈妈,下一秒就找不到人了。那种感觉其实更崩溃。她会觉得妈妈随时可能消失,一整天都会更加警惕和不安。
当你要离开的时候,记得不要拖延。简单道别后迅速离开,和孩子在一起的人可以用其他东西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别担心,你很快就会发现,当你关上身后的门时,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
3.信守承诺,使用孩子般的语言。
和孩子约定好什么时候回家,学会用宝宝的语言描述这段时间。比如你告诉他你下午5点回来,宝宝其实并不理解。你不妨改成“你吃完零食妈妈就回家”。如果你要离家几天,也可以告诉宝宝“你睡了三个晚上,妈妈就回来了”。
4.为宝宝准备熟悉的被子。
如果宝宝能有一个平时非常喜欢的安抚玩具,这个时候就会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可以尝试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用一件有妈妈味道的睡衣作为替代品安抚宝宝。
5.给宝宝充分的耐心和爱。
要知道,这个阶段终究会过去的。面对宝宝的占有欲和哭闹,要理解他的需求和对我们的爱,尽量温柔克制。我们可以尽力引导宝宝适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刻,但如果宝宝过于依赖你,我们也需要耐心接纳他的情绪,增加互动和陪伴。
如何避免分离焦虑对睡眠的影响?
分离焦虑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影响宝宝的睡眠。例如:
本来可以自己入睡的宝宝,睡前突然要求妈妈陪伴。在入睡的过程中,即使闭上眼睛,我也会多次睁开,看看妈妈是否已经离开。一些本来可以睡很久的宝宝,晚上开始频繁醒来,醒来后会不断呼唤妈妈过来安慰自己,然后才睡觉。有些一直自己睡婴儿床的宝宝,在这个阶段会开始想爬进父母的被窝,甚至不得不拉着妈妈的手才能安心入睡。这些表现很常见。但是焦虑期的分离,一定会像很多妈妈担心的那样,一夜之间让孩子的睡眠倒退成渣吗?这真的不是真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续之前的睡前仪式和稳定的作息,让宝宝在熟悉的环境和过程中更加安全和放松。同时可以在睡前继续增加亲子互动和高质量的陪伴,让宝宝在睡前感受到满满的爱和满足感,这样也可以避免他们晚上频繁醒来“确认母爱”。
即使宝宝真的出现了明显的睡眠倒退,比如入睡困难,或者晚上经常醒来,那么我们的睡眠原则和协议是不能违背的。比如不要因为晚上醒来就增加哺乳次数,不要白天依赖妈妈入睡。如果能坚守底线,分离焦虑期的干扰不会对宝宝的睡眠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想想也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学到最多的,其实就是在做好自己体面的退出和分离的同时,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自主性。也许现在你们还在忍受着分离焦虑带来的黏人,但过不了几年,你们就会怀念现在在一起厌倦的黏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