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源泉。有兴趣才会有渴望,有渴望才会有进步。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能否摆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所谓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人格品质,推动着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快乐而明亮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生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乐于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学得好,学得活,也就是所谓的“学无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学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妙设置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注重“有趣、好玩、新奇”的东西。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给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场景。学习资料的选择和呈现,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愿意走近数学。创设讲故事的情境是一种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每个人都知道孩子们对故事、童话和动物非常感兴趣。所以把课本上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让学生处于拟人化的世界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兴趣,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我在教理解“0”的时候,就创造了这样一个童话情境。图中有一家小猫,猫爸爸、猫妈妈、猫妹妹都抓到了不同数量的小鱼,只有猫哥哥空手而归。从猫哥懊恼的表情中,“0”也浮出了水面。同学们在交流中体会到,猫哥一条都没钓到,“无”可以用“0”来表示。

比如在教“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去森林里给小松鼠过生日。要去森林,你必须乘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达车站并买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孩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小巴来了。赶猴子的人想考考小牛和山羊,就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最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山羊都没有学会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看着我,我也会看着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狗,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牛和山羊吗?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孩。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喜欢说话、笑、动和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必然会让他们感到疲劳和枯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乐此不疲。

比如在讲授高一(上册)“认识物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合作交流。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物体有不同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一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直观图形,对这些形状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轮流触摸,再次感受每一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谈论每一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外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这个游戏。让一个孩子戴上头饰,做一只熊。我们做顾客,去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欢腾起来,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看着商店里自己想买的东西,开心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老师可以及时把店里要买的东西换算成简单的元、角、分,看价格公式得出价格你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了。在游戏中学习,学生乐此不疲,事半功倍。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反映生活,注重“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喜欢的材料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我在统计学第一节课教“组织一场比赛”的时候,用了教材上提供的几个项目,跳绳、踢球、踢毽子、弧圈,但是发现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物品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不感兴趣。后来我把题目改成了“秋游”,让学生讨论去哪个景点,比如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乐园。看了这些景点的一些介绍,同学们立刻产生了兴趣。

比如我就在“懂钟”这个班级。我是这样处理的:一开始,我创造了一个让学生猜谜语的场景。孩子们喜欢猜谜语。他们一听到谜语,就立刻调动所有注意力参与进来。谜语是这样的:“小骏马永不停息,日夜不停。嘀嗒声提醒人们只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高涨。终于有人猜到了答案:时钟。借此机会引出话题:懂钟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上学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非常担心学生们是否已经安全到家。于是,老师打电话给同学们询问。教师和学生模拟电话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和小丽。孩子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好。下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你一般几点起床?你什么时候去上学?你什么时候从学校回家?你什么时候睡觉?你能看着钟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课内外结合,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欲望,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发。”既然身处大的竞争环境,不如在我们的小教室里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低起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重视过程,慢下来,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竞争、学习、赶超。比如我们会举办“看谁答得正确快”、“看谁说得正确巧”、“夺红旗赛”、“男女赛”、“小组赛”、“班级赛”、“小能手”等比赛。这些活动总是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不可阻挡的势头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期待下一节课。

二,语言兴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仅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吸引和引导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奥秘、打开数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能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运用最好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比如在教《商》中0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小于除数时,得到“1”是不够的,别忘了得到“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去“0”,要么“0”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一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渐改变。业务中途遇到一个“0”,我说:“前面有个“坑”。众所周知,如果路上有坑,必须填好才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了,我们来试试填‘坑’吧。嘿!我找到了一个填着‘坑’的卵石(也就是‘0’)——尚尚‘0’。”听到这里,学生们咧嘴笑了。因为我的语言生动、吸引人、幽默,同学们对商业中的“0”这个问题印象深刻,不再错。

总之,教学幽默和兴趣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和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体现出幽默的光芒。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往往能让学生觉得他很有力量,很有魅力,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是远远不够的。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感知。

比如在教“圆周”的时候,老师先展示一个电脑课件,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春天的场景。绿油油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起点,伴随着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们讲一个兔子赛跑的故事:两只兔子从同一点出发,小兔子沿着大圆的边跑,小黑兔沿着八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跑。一段时间后,两者同时回到起点。现在,让学生来判断兔子。谁跑了更多的距离?这样,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同学们都渴望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要做的是他们愿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热爱学习,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