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先给孩子设定任务目标,然后才能用玩游戏的时间来交换,可行吗?
而且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觉得在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日子过得像过了几年,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时,时间过得飞快,这很正常。所以孩子玩游戏忘记时间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应该给他设置一些提醒机制,而不是用惩罚来代替。惩罚会让孩子产生矛盾,但不可能教会孩子管理时间。退一步说,如果孩子害怕惩罚,一直盯着钟看,那就更糟糕了。这会导致他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玩,但是他不开心。如果他不满意,他想要求更多。
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让孩子参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是,如果把做家务当成游戏时间的交换,那它的意义就消失了。如果没有游戏交换或者没有奖励,孩子是不会做的。听故事、看课外书是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但一旦变成加班打游戏的惩罚,不仅会贬低自己,还会让孩子因为不打游戏的不适而责怪自己,原本的喜欢会变成厌恶。
这不是发号施令或者不尊重孩子那么简单,而是在阻止孩子体验做家务、听故事、看课外书的价值和意义,把孩子变成功利的人,有奖励会做,没有奖励不会做,没有内驱力。人生做任何事怎么会有回报?以考试为例。成绩再好,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习本身,只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是不是意味着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再也不想学习了?扼杀孩子的内驱力是相当可怕的。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使用不当都会抹杀孩子的内驱力。
希望孩子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主动控制自己的玩耍时间,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多听一些故事,多看一些书。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是把这些期望混在一起,解读成奖励机制,是无法达到你想要的目标的。建议把这些期望和小目标逐一梳理,然后帮助孩子实现。比如关于游戏时间的管理,你可以给孩子解释清楚沉迷游戏对眼睛和学业的危害,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一开始可以给孩子一些提醒。没有必要测试你的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忘记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想办法帮他遵守约定,一起实现目标,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慢慢的,你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控制了。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这一点非常重要。被信任的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更有自制力。信任真的很重要。相信孩子能做到。比如我小侄女五六岁的时候,每次睡觉前听歌,我问她听几首,她就决定了。然后我把手机给了她,让她选一个自己数。到了她说的号码,她把手机还给了我。虽然她没有放弃,但这并不影响她遵守约定,控制自己的行为。
看电视也是一样。同意关三集。她四五岁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能做。总之,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是需要正面强化的,教他们如何处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支持。至于惩罚,效果非常有限,还有潜在的副作用。不要为了眼前的管理方便而牺牲孩子长远的集体主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在形成,但极其薄弱。所以,这是正确引导家务,培养责任感的好时机。虽然能做需要相应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是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都很弱。遇到艰难困苦,我就动摇。所以打游戏容易超时,受罚容易退缩。
情绪非常容易被挑动爆发,不懂得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所以很容易因为不让玩游戏而情绪化。而且他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他不会把惩罚理解为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会哭,因为我爱游戏,但是我被取消资格了。所以,教育不是套用一个公式,孩子就会变得有用。教育就是用心用脑,以身作则。所以先养好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
当孩子能够明白应该认真做作业,该做家务的时候好好做家务,该看电视的时候好好看电视,该玩游戏的时候好好玩游戏,并且能够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这种经验和智慧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孩子的智慧就会增长。
有时候,我们的决定不仅要考虑是否尊重孩子,还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行为模式,还要考虑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时候为了达到一个短期的目标,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奖惩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何正确有效地去做呢?这可能需要我们建立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我们不会偏离我们的目标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