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具体阐述黑塞玻璃球游戏的哲学乌托邦的含义
黑塞在这部作品中探讨最多的还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玻璃球游戏在作品中是精神生活美学领域的比喻。为了探讨这对矛盾的关系,他走的仍是两个相反相补的人物布局的老路,在这里,他让一个在卡斯塔里恩旁听的学生特西格诺利成了主人公克乃希特的对手与朋友。特西格诺利与克乃希特是完全相反的人,前者代表世俗生活,后者代表精神领域。开始两个人都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生活的世界辩护,特西格诺利称卡斯塔里恩是“狂妄自大的经院哲学精神”,认为卡斯塔里恩不事生产,脱离现实的精神教育毫无价值可言,而克乃希特则坚决站在卡斯塔里恩一边,与对手进行激烈地辩论。这“两个世界、两种原则的具体化身”后来却成了最好的朋友,克乃希特认识到对手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在没有放弃卡斯塔里恩精神的原则下他承认对方的世界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是永恒的存在。他在心中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两个世界竟不能和谐协调,不能兄弟般和睦***处呢?为什么人们竟不能够让两者在每个人的心里联合一致呢?最后克乃希特认识到卡斯塔里恩的生活,也就是纯精神生活的局限性,于是,他离开了卡斯塔里恩,到实际生活中去,去为自己的政敌,也是自己的朋友--特西格诺利的儿子服务,当他的教师,做些具体的、实在的服务工作。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才有价值,只为形而上的精神服务的路子走不远,因为它脱离现实,失去了现实的根基,这一点黑塞很清楚,他曾说过:“我所踞坐着的这根枯树枝上,可惜的是并不盛开国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世界之花。”然而,当主人公新的事业刚起步时,竟溺水身亡。但小说这个结局是开放式的,他的死不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而只是一种传闻,黑塞让主人公的生命消失在传闻中。这样的结局说明什么?是肉体已死亡,精神生命永恒?还是主人公的生命在他喜爱的学生--一个象征未来的人物身上得以延续?
抑或以死来唤醒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抑或正像《东方之旅》和其他作品中奏响的主题曲“他必兴旺,我必衰落”的重复?主人公与他的学生融为一体?黑塞给我们留下一道题,这道题因读者阅读经验、人生体验不同而有不同的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