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剑点评
提到悲剧,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它与死亡、毁灭等不幸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死亡和毁灭只是悲剧现象,对悲剧本质的界定应以悲剧现象为基础。其实悲剧的不幸结局就是冲突发展成了相当暴力的穿越,结果根本无法解决。不幸的本质是冲突无法解决。别林斯基认为:“悲剧的本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类内心的自然欲望和道德责任或不可逾越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悲剧冲突的本质在于:悲剧冲突的偶然性仍然表现出某种必然性,偶然性也是必然性裂变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偶然性不仅仅是偶然性;悲剧冲突是不可解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永恒性是悲剧的基础,死亡或毁灭并不能真正消除冲突;总的来说,情节发展和人物动作是悲剧冲突的主要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的动作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装饰语言,在剧中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形式使用。它的模仿方法是依靠人物的动作,而不是叙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来发泄这些感情。”如果把悲剧的概念宝藏扩大到客观存在的作品,那就不完整,不准确。只有把接受者的体验因素放到悲剧的本质中,才能准确把握悲剧的概念。悲剧作品存在于观者的体验之流中。没有接受者的体验,就没有悲剧。
2.中国意境与中国古代悲剧的特征:
西方悲剧作品多以人物行动表达并引发悲剧体验,而中国古典悲剧多以个人文曲表达戏剧冲突。文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抒情,抒情往往塑造意境。意境直接表现了悲剧体验,悲剧体验又表现了悲剧冲突。注重通过直接表现悲剧经历来表现悲剧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大特色。
这种特色的形成,我觉得和中国的意境有很大的关系。宗白华先生提到舞蹈,最高的节奏、韵律、秩序、理性,也是最高的生命、旋转、力量、热情。它不仅是所有艺术表现的实际状态,也是宇宙创造过程的象征。舞蹈是中国所有艺术境界中的典型,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倾向于舞蹈。庄严的船只也有飞檐来显示他们的舞蹈。
舞蹈在文字上的代表无疑是诗歌。诗歌的创作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小说和戏曲的形式。诗歌对戏剧的影响主要不是叙事诗,而是抒情诗。虽然抒情诗和戏剧有着根本不同的艺术功能,但流行的观点是诗是词,诗是歌。由于诗歌的巨大影响,古典戏曲的歌词以抒情为主。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评论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诗歌的审美传统融入到文曲的表达中,这是形成文曲表达悲剧体验进而表达悲剧冲突的古典悲剧这一戏剧形式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精神差异。宗白华先生认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热爱无边无际的太空,而西方人在固定的地方从固定的角度向深空眺望,他的视线迷失在无限中,向无限飞奔。中国人对这个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态度就像古诗里说的:“山升高,风景停止。虽不能达,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舟,俯仰天地,宽容中流,於陵要道,极长眼。
“用心灵的眼睛看空间,我们诗画中所表达的空间意识,不像是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轮廓立体雕像,不像是代表埃及空间感觉的坟墓中笔直的过道,也不是代表现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油画中对无尽恐惧的无尽追求,而是有节奏的、音乐化的中国人对宇宙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戏剧重意境轻对话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继承了诗歌重抒情轻叙事,中国画独特的重意象轻写实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果中国的戏剧像西方的那样,看起来会很奇怪。值得一提的是,悲剧剧的相对减少并不意味着悲剧相应减少,从而使《汉宫秋》这样的名著成为一部泛悲剧作品或准悲剧作品。它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不比西方著名悲剧差。文曲的悲剧经历充分体现了悲剧应有的价值和风格。
此外,中国的悲剧对“大团圆结局”有着特殊的偏好,以至于很多学者都否认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悲剧的存在,这也是中国悲剧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个讨论,我会结合具体情况在下面的部分尽量阐述。
第二,《仙剑奇侠传》的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关系;
1.与中国古典戏剧的渊源:
仙剑诞生于中国,故事设定在中国古代,必然与古典戏剧密切相关。从游戏中的情节来看,这一点无疑更加明显。李逍遥偶然撞见灵儿洗澡,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婚姻。迎娶新娘的竞赛赢得了美女的芳心,蔡仪化蝶的情节给了我们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这无疑来自于一种对中国戏剧传说的似曾相识。在游戏中,有一个古老的戏剧,那就是李逍遥和林月如观看白蛇传。可以说,从游戏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画风、音乐、诗歌、对话、风景、文化,我们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核心人物赵灵儿的形象和经历与《白蛇传》有几分相似。
当然,游戏是现代性的产物,仙剑必然会被打上现代性的烙印,这种烙印不仅表现在表面的语言上,还表现在整个思想框架上。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元素。我们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2.不同于古典戏剧的悲剧特征:
仙剑绝对不是大团圆结局。虽然在最后一幕中,似乎复活的林月如在六月的大雪中撑着伞,回眸一笑,似乎给人以希望,但这并不能冲淡整句话的悲壮品质。仙剑没有走明版《赵氏孤儿》的路,即有一个拯救人类的神,或者有一个拯救苦难的皇帝;也没有像袁那样用虚无缥缈的团圆现象来解决矛盾;有点像元代出版的《赵氏孤儿》,保持了情节现实的统一性,即不像很多古典戏曲作品那样更多地运用抒情的意境转换来表现人物,而是在情节曲折发展中更多地运用情节冲突来表现人物,这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并不多见,应该是受到了西方戏剧思想的影响。
毕竟从悲剧的本质来说,仙剑比大部分古典剧更像悲剧。似乎李逍遥不小心闯入了仙灵岛,灵儿被大剑师误解为怪物。但仔细想想,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李逍遥,灵儿迟早会被发现,摧毁高塔,祈求下雨。这些“好事”实际上是把赵灵儿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死亡。可以说灵儿的身份已经决定了她的命运,仙剑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命运的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它的主题叫“命运”。
《仙剑》的悲剧冲突在于赵灵儿和他自己种族的命运之间的斗争,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天地间,女娲人极度孤独。神视他们为异端,凡人视他们为妖魔鬼怪,就连崇拜他们的苗族人也只把他们当作自卫的工具。甚至赵灵儿的死也不能解决这场冲突。就像母亲去世一样,女儿的命运依然堪忧。虽然拜月的领袖死了,但是邪恶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冲突的根源仍然存在。赵灵儿,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无法改变这场悲剧性的冲突,但她的死仍然显示了这场冲突所造成的对立紧张。死亡不是悲剧冲突的和解或解决,而是悲剧冲突不可解性的极端表现。
此外,我们还从仙剑身上看到了与中国古典戏剧一致的情感中立。
悲喜中和的原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事实上,这种中性的情感不仅是悲剧的特征,也是中国所有文艺的同一模式。和很多古典悲剧一样,喜剧经常被用在游戏中,严肃悲剧中也有很多插科打诨来表达快乐和悲伤。应该说这也是适应了游戏的特点。
3.悲剧性冲突的表现:
《仙剑奇侠传》的表现手法既受到古典戏剧的影响,也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并结合游戏本身的特点,呈现出融合的特点。如前所述,《仙剑奇侠传》与《赵氏孤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剧情冲突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再加上西方戏剧的影响,对话的比例大大增加,直接渲染意境的形式用得少了很多。仙剑里还有很多精彩的对话。情节冲突可以被认为是悲剧的外在冲突。悲剧的内在冲突总是由一些观念或价值观的冲突,或者人物内心的分裂构成,这是外在冲突的基础。
同时,由于早期游戏的局限性,台词只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这就决定了对白有些苍白,难以打动人,即使台词本身不错。这样单纯的对话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其他元素,即音乐、诗歌和用动画、美术直接演绎,这些元素利用了游戏的高科技特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音乐性,这与中国文化的意境是一致的。其实仙剑奇侠传在这方面的处理才是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对游戏音乐的评价甚至超过了人物塑造和剧情设计,几首优美的诗词也被玩家背诵。当蔡毅变成一只蝴蝶时,电脑上响起了优美的《蝶恋》(音乐的名字),蔡毅的各种短暂一生以动画的形式闪现在屏幕上,这是整场比赛最感人的时刻。游戏开始展现给我们的如画仙岛,让我想起了《吴彤雨》中没有剧情冲突的第四折,在意境的塑造上表现出了悲剧冲突的无解性。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音乐和诗歌之间,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4.性格培养:
说了半天,最后还是要回到人物身上。仙剑以武侠故事为蓝本,涉及鬼神。看似故事很容易变得肤浅,但武侠只是一个外壳,核心人物赵灵儿所代表的命运主题才是仙剑奇侠传的真正内容。武侠故事中以女性人物为核心,是《仙剑奇侠传》的一大突破。此外,《仙剑奇侠传》跳出了传统戏剧中忠孝节义、单纯爱情的束缚,克服了传统戏剧中人物角色不变的缺点,人物性格极其丰满、紧张。
赵灵儿逐渐从一个单纯天真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的领袖。她的心态从懵懂到自卑再到自信。每一步都浸透了苦涩的血泪,她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但是,她身体里的一些东西并没有改变。她的母性,她对一切的爱,她没有仇恨,但她柔弱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强大的意志力。面对女娲残酷无解的命运,她勇敢地向它挑战,与必然的失败作斗争,同时不推卸肩上的重大责任,使她的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人的力量因为不可挽回的失败而弱小,但意志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在悲剧的冲突中,人类的伟大尊严和最高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彰显,而这种彰显往往是在悲剧最痛苦的死亡和毁灭的虚无中进行的。在她死之前,赵灵儿有一种预感,但她只是犹豫了一下。“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的。”锲而不舍地继续前行,令人心碎。
悲剧往往给人一种恐惧和怜悯的悲剧体验,但当悲剧结束时,人们会感到更加激动。《仙剑奇侠传》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感觉。人物崇高的人格,面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我们眼前的困难变小,促使我们奋起,振作起来。
第三,从仙剑奇侠传的成功看中国戏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进入现代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一堆活化石,只供观赏,失去了利用的意义。《仙剑奇侠传》的成功让我们不禁怀疑这种观点是否过于片面。游戏中的玩家大多是80年代的人,所谓的“新新人类”,但从游戏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新新人类”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感和好感。纵观《仙剑奇侠传》,其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比如音乐、画风、剧情、中心人物,都是非常纯粹的中国东西,可见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许我们只是没有把这种巨大的生命力用在正确的地方,一味地追随西方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把传统文化移植到现代是不合适的。传统文化的糟粕,如忠孝仁义的陈腐观念,不符合现代观念,应该剔除。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其实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很大的冲突。从表现形式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会有很奇怪的感觉。
我个人还是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我自信的来源是,仍然有很多人对它感兴趣,甚至是普通人,潜意识里对它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振兴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