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的由来是什么?
虽然关于火把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它的起源与对火的自然崇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用火驱虫,保护庄稼。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杜泽”,意为“献火”。在《祭火神》和《祭壶祭石》这两首祭祀歌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奇迹的叙述。火把节的原始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古代的火崇拜。火是彝族人民追求光明的象征。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6月24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也庆祝这个节日。火把节通常在农历6月24日或25日举行,为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斗柄北斗七星,指出彝语支各族都要庆祝火把节。
扩展数据: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不同的传说。说到天神和土地神的斗争,人们用火把帮助土地神消灭昆虫,打败天神。一个是南诏野史和师范学校云南系的。这两本书载有:南诏首领皮洛格企图吞并其他五大诏令,将五大诏令首领聚集在嵩明楼焚烧。邓若的妻子劝丈夫不要去,免得丈夫被杀。慈善用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并顺利掩埋,于是云南人用火把烧了。
石林彝族撒尼人把火把节作为纪念人民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的彝族人相信火把节过后,谷穗会长得像火把一样粗。后人以此为祭品,驱赶家中的鬼怪邪灵,以保人畜平安。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正月初一,6月24日,云南省泸西县彝族,家庭主妇挑选最肥的一块肉扔进燃烧的壁炉里,祈求火神保佑。在永仁县,彝族人在正月初二或初三祭火,称为“火神会”。凉山彝族将火坑视为火神居住的圣地,禁止触碰和跨越。
节日里,各族青年男女点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到村里的田野里进行活动,边走边在火把上洒上松香,或举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在现代,人们利用聚会的机会进行社交或会见恋人,并在节日开展商业活动。
火把节是许多彝族民族的重要民俗。迄今为止,对其习俗的解读主要强调其“火崇拜”、“生育象征”、“节日-狂欢”三个维度的含义。凉山彝族火把节通常持续3天。根据祭祀活动的内容,火把节可以分为祭祀、迎火、玩火、送火、狂欢等几个部分。
参考资料:
凉山彝族火把节习俗_财经_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