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扫墓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像去年,我和妈妈一起去给爷爷扫墓。路上我一直问我妈“妈妈,妈妈,爷爷长什么样?”我妈总是和蔼地说:“跟我妈一样!”我妈妈四年级的时候我爷爷就去世了,他没有留下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我爷爷对我有多好,我总是又羡慕又难过。
到了外婆家,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折好纸花,也把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阳光明媚,妈妈、阿姨、奶奶顶着烈日上山给爷爷扫墓。当我在山脚下抬头时,我看到满山都是绿色的景象。舅妈扛着锄头把这丛草锄了一会儿,又把刺藤割了。很快,一条小路被我们“打开”了。
来到爷爷的坟前,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密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小截地面,里面装着爷爷的骨灰。阿姨和奶奶开始除草。他们把坟上的山竹锄了一会儿,然后割了杂草。很快,我们看到了一个干净的坟墓。
我赶紧从包里拿出纸纸胶带,撒在爷爷的坟上。最后,我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放在一个陶罐里。我听我妈说菊花代表了对故去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一把大花椅。奶奶还在坟前摆放了饱满的鸭蛋、美味的肉、红苹果和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点上香,双手举香,排队拜爷爷。然后,我们烧纸钱,放鞭炮。“拍手……”炮声似乎是爷爷对我们的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哭了:“爷爷,爷爷,我要爷爷!””母亲对我说,“别哭了,儿子!人死后是不能复活的。虽然你爷爷不在了,但是他知道他的孙子很健康,很乖,他会很高兴的。只要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你会最想念爷爷的。”我明智地点点头。后来我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死……”爷爷,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2清明随想
4月4日到4月6日,是百花争艳,杨柳绿粉的一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下着雨。这是百感交集、心情沮丧的一天...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偏偏事情最频繁。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今天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这个节气,我们都会默念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坟前,摆一束花,烧一些纸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祈祷,祝他们在天堂的彼岸生活幸福美满。这时候,我们不禁回想起他们陪我们度过的岁月,那些画面似乎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哭了。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我们武进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在家乡和其他地方洒下了热血。他们有的永垂不朽,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但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的,那就是为* * *事业而战。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和荣耀!
“风雨梨花已吃凉,多少后人来坟?”背诵这首诗,难免给人增添一种悲凉感。这首诗似乎更适用。古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祭祖,更倾向于清明节前后出游。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是郊游。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都会多一项活动——向民族英雄致敬,为民国烈士扫墓。没有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社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就没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和平安宁,我们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理解战火纷飞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黄昏时分,歌声收拾停当,万柳是莺。”为民国烈士扫墓的路是沉重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的精神和遗产。以此寄托哀思,继承先烈遗志,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青山耸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遗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祭奠坟墓、怀念已故亲人的节日,也是散步、亲近自然的节日。围绕两大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也有一个很长的节日。清明节(农历春分后的第15天,公历4月5日前后)只是节日的象征性时间,其习俗和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多天(因地而异)。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和节假日制度的限制,清明节的内涵、活动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仍然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考察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沿革,结合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使其定位和规划符合历史和民情国情,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主要从事户外活动(扫墓、徒步等。);第三,它有两种情绪氛围:庄严(或悲伤)(在扫墓活动中)和欢乐(在徒步旅行等娱乐活动中)。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其起源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来看,清明节是一个结合了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节日。
(一)、清明节和“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冬季的至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庆祝)。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气候特点有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清明风”是一种清爽、清澈的风。《我在100个问题的时候》说,“万物此时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虽然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只是在唐代才形成,但清明节气作为一种时间顺序的象征,早已为古人所知,在汉代也有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物候、降雨等变化,对人们按时安排农事、养蚕等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转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因此,清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无非清明”,正是这个道理。东汉崔哀《四人月令》记载:“清明节令一蚕妾待蚕室……”据说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养蚕的。“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另外,清明在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处处生机勃勃。这是一个春游和郊区娱乐的好时机,所以在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在户外和农村享受玩耍的好时机。
虽然本文所说的清明节主要是指节日而非节气,但从时间、天气、气候特征来看,清明节的氛围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个节气应该算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像去年,我和妈妈一起去给爷爷扫墓。路上我一直问我妈“妈妈,妈妈,爷爷长什么样?”我妈总是和蔼地说:“跟我妈一样!”我妈妈四年级的时候我爷爷就去世了,他没有留下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我爷爷对我有多好,我总是又羡慕又难过。
到了外婆家,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折好纸花,也把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阳光明媚,妈妈、阿姨、奶奶顶着烈日上山给爷爷扫墓。当我在山脚下抬头时,我看到满山都是绿色的景象。舅妈扛着锄头把这丛草锄了一会儿,又把刺藤割了。很快,一条小路被我们“打开”了。
来到爷爷的坟前,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密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小截地面,里面装着爷爷的骨灰。阿姨和奶奶开始除草。他们把坟上的山竹锄了一会儿,然后割了杂草。很快,我们看到了一个干净的坟墓。
我赶紧从包里拿出纸纸胶带,撒在爷爷的坟上。最后,我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放在一个陶罐里。我听我妈说菊花代表了对故去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一把大花椅。奶奶还在坟前摆放了饱满的鸭蛋、美味的肉、红苹果和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点上香,双手举香,排队拜爷爷。然后,我们烧纸钱,放鞭炮。“拍手……”炮声似乎是爷爷对我们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