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的构成

本文约8000字,正常阅读需要15~20分钟。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得到以下好处:

1)区分知识和知识体系的区别;

2)了解如何用八道题发现知识的连接点;

3)掌握实践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4)我们可以利用甜蜜区模型,找到特定的领域来构建知识体系。

1.普通人和专家的主要区别

小张准备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但是他有点担心自己会掉进各种坑里,因为他听说过和跑步有关的突发情况,比如腿粗、膝盖受伤、猝死等。他在微信上问朋友老安,他一直在晒跑步里程。

小张问老安:“老安,我想跑步。有什么需要我注意的吗?”

老安回答:“注意跑步姿势就行了。应该先用前脚掌着地,否则容易损伤膝盖。”之后我给小张发了一张。

小张喜出望外,心想,幸亏问了老安,不然膝盖就废了。

第二天早上上班的时候,小张遇到了一个部门的黑子。想起前段时间黑子说自己加入了趣味跑团,就问黑子:“黑子,听说你加入了趣味跑团,想必跑步经验丰富。最近也想跑步,担心跑不出去。给点建议怎么样?”

黑子说:“确实有建议。不要相信网上各种文章说脚后跟先着地容易损伤膝盖,前脚先着地。”要知道,我参加的趣味跑联盟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跑者。他们说,80%的马拉松运动员先着地。人跑那么长那么远都没问题,说明脚跟先着地才是正确的选择。”黑子说着,拿出手机,找了一张图片给小张看。

小张看着图说:“有道理,有道理,而且还是黑子专业。”但他心里很担心。发生了什么事?这是,老安和黑子。他们说的恰恰相反。

小张决定问问资深跑者,想了想。他想到了他的大学同学费将军。他常年跑步,全马跑了六圈。最近,他似乎开发了一个关于如何跑步的课程。于是在午饭时,他在微信上给费将军发了一条信息:“费将军,我最近想跑步。你是专业人士。给我一些建议。如何跑得更好?”

过了一会儿,费将军发来消息:“先回答我几个问题:1)你是要跑马还是慢跑?2)你的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是多少?3)体力怎么样?4)有心脏病、高血压、头晕吗?5)有没有膝盖受伤或者腰椎间盘突出?6)你要跑去哪里?塑胶跑道,跑步机,水泥路还是别的?……"

小张看到费将军快速连发的12题,不禁大呼“我的天”。

好了,现在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老安、黑仔、费将军谁更专业?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的答案和我的一样:费将军更专业。

为什么?

因为费将军并没有像老安和黑子那样直接给出一个前脚先着地还是脚跟先着地的建议,而是先听后问,从各方面了解小张的情况,再给出适合小张的建议。

那他为什么能做到?

因为费将军在跑步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包括跑步姿势、配速、相关疾病、路面、心率等。,将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一个人应该如何开始跑步,如何前进。

不仅仅是跑步领域有知识体系,所有领域都有。我们可以围绕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找到一个知识体系。

某个领域、某个问题的知识体系,对我们有很多好处。有三种典型类型:

表达能力升级。这是因为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会运用和培养成长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来提升思维能力。当我们能理解一个事物的逻辑、层次和维度时,我们就能理解它。

从零到一成为专家。知识体系是结构化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无数个环向四面八方延伸。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就会触发某个知识点。当我们捕捉到这个知识点,就能沿着知识体系的无数联系和回路,迅速找到其他相关知识的点,并组合起来,形成对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会表现出专业水准,被称为“领域专家”。

智慧影响人。当知识内化,形成体系,吸收新旧,不断进化,我们的智慧就会升级,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能理解知识的无边无际,你就越能豁达包容,你就越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制度越完善,越能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促进双方关系。

通过比较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立即感受到拥有知识体系的好处。

D1医生,接到一个大腿中箭的士兵,马上想:“中箭了,得赶紧拔出来。”于是他像老虎一样操作,拔出了士兵屁屁大腿上的长箭。不料鲜血迸出,他赶紧找来一团棉花,给战士们包了一条绳子。然后拍手告诉士兵,长箭已除,一切安好。

D2医生也治疗过一个屁股中箭的士兵。他没有立即拔出箭。而是先向这名士兵询问了中箭的细节,身体各部位的感觉,箭伤过去的治疗史等等。然后他准备了清洁、消炎、包扎、包扎的各种物品,接着是消炎、拔箭,最后告诉他饮食禁忌、日常护理、活动建议、随访、常见并发症等等。结果,士兵很快恢复了健康。

D1缺乏箭伤诊治的知识体系,脑子里只有一些零散的知识。他只能治疗头痛、疼痛,却想不到感染、发烧、饮食禁忌等事情。结果他的病人回来后伤口感染化脓,引发各种并发症。后来治疗无效,含恨而死。

另一方面,D2由于其知识体系,能够系统地、多维度地、多环节地考虑各种问题,恰当地制定箭伤的治疗策略,他的病人得到了很好的诊治,很快康复。

医学领域的知识体系,治病救人,立竿见影。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处理本领域相关问题时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找一些能说明知识体系作用的东西,来加深我们对知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2.善用八问,发现知识的连接点

从跑步治病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点是一个个零散的,比如“跑步时,前脚掌先着地,不伤膝盖”“中箭了,要赶紧拔出来”,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木头积木一样。

知识体系是某人结合自身问题和实践形成的知识集合,知识点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比如费总关于跑步的知识体系,就是由跑步姿势、配速、跑量、心率、常见相关疾病、跑鞋、路况、饮食等知识点组成。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像我们的乐高积木。

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你能用我们上图中的木头积木搭建积木房子吗?

我估计我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会,这也是传统的木质积木无法流行的关键原因——很难造出一个坚固又有创意的东西,而且不好玩。

那为什么乐高积木可以搭建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呢?

请看看乐高积木的积木:

你发现它们与传统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吗?

是的,上面有很多凸起的小点!这些点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嵌入其他积木预留的凹槽中,连接两个积木。

换句话说,乐高积木是有连接点的,所以可以互相连接,搭建出各种结构稳定的“建筑”!

把知识比作积木,如果知识中有连接点,也可以相互连接,构建出适合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知识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知识有连接点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所有领域都有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又是由若干知识榫组成的。知识要相互榫接,就要有连接点。

知识本身是有连接点的,我们不能用这些连接点来构建知识体系,往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连接点。也就是说,连接点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没有看到。

再者,只要有办法找到并标记知识的连接点,零散的知识就有可能连成一个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到知识的连接点?

破书帮创始人赵舟老师在谈到如何在移动时代将手机阅读的信息转化为知识时,总结了一个结构化的方法,叫做“八问”。我们可以用“八问”来分析信息、观点、事件、经历,梳理知识和连接点。

先介绍一下这八道题,再来看看如何利用它们挖掘知识的连接点。

八问是提问的框架。关于信息、观点、事件、经历的问题分为八类:前、因、后、果、适、用、界、界。

这八类问题可以用来分析或整理信息,把信息变成知识,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八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组,因果和适用边界。因果用于分析信息,适用边界用于整理信息。

为了方便记忆,赵周老师找了八个成语来帮助我们。前者对应的是之前的经历,因为对应的原因是相互关联的,后者对应的是观察之后的效果。果对应果,适得其反。有了相应的使用条件,边对应边,界对应楚河汉界。

对于每一个大题,赵舟老师都提供了几个典型的问题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个问题。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远见:1)为什么这对我很重要?2)他是怎么得到这些信息的?

-原因(相互关联):1)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2)如何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3)还有其他可能吗?

-如果从资料上做了会怎么样?2)对我有什么好处(效用)?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2)不换的问题有多严重?

-合适(适得其反):1)有没有相反的观点?2)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例子?

-使用(使用条件):1)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考虑成本收益,态度,能力...)?2)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边(拐弯抹角):1)之前有没有类似(或者看似类似)的信息?2)其他领域/行业/人群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边界(楚河汉界):1)这个信息和对面或者类似的信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路口在哪里?

在使用八问时,不一定要问赵舟老师原模式给出的演示题,可以在理解这八问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问题。换句话说,八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为提出有见地的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这就是它的意义。如果有能力,可以了解心法,保持心法不变,提出新的问题。如果一开始不知道怎么用,建议直接用示范题或者在它的基础上做改动。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演示这八个问题的用法。

魏热情,活泼,健谈,有创造力,夸张,情绪多变。她从事保险销售,业绩很好。领导安排她开发内部课程,告诉你如何开发和维护客户。魏答应在两天内完成讲稿,然后告诉大家。她动作很快,马上开始写PPT,却总是被各种事务打断。一分钟有客户打电话,一分钟有人微信咨询,一分钟她要出去见客户签合同,一分钟有同事问。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PPT只有一页标题。

领导两次问魏什么时候能说话。魏说她太忙了。PPT刚开始一直没找到时间做。第三次,领导皱着眉头给了魏一个建议:“魏,你的时间管理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建议你研究一下史蒂文·科维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把手头的事情整理一下。”魏很快答应了,开始学习时间管理的四象限。

你熟悉这个场景吗?这基本上就是你和我如何开始我们的时间管理学习。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切入一个新领域时的模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想要解决它,就必须运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开始学习之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这个领域的知识。

而我们积累的知识能否形成体系,取决于我们能否“发现知识的连接点,主动链接不同的知识”。

不管我们以前做了什么,现在我们可以用这八个问题来加快这个过程。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魏的问题,看看如何利用这八道题找到知识的连接点。现在,魏知道了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叫做“时间管理四象限”。

先问“钱”。这里魏可以问“为什么掌握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对我很重要?”答案可能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合理安排任务,找到时间完成讲义的开发。”所以要学会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

再问“因”。领导让魏学习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他对原因提出了什么假设?答案是“魏缺乏时间管理能力,无法合理安排各种事务。”领导认为魏只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是可以抽出时间来完成PPT的。这个假设正确吗?这是魏没能在两天内讲完课的唯一原因吗?不一定。魏没看完PPT。除了时间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并不觉得“开发课程,传授经验”有多重要。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让客户赢得保单。

接下来问“侯”。魏可以问“学习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对我有什么好处?”她对照着时间管理四象限图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很快就想到了好处: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冷静工作,提高工作的质量和产出。简单来说,就是要优先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问“郭”,直接用赵舟老师的示范题“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显然,课程的交付时间会一再拖延,领导会认为魏不重视她的工作安排,甚至怀疑魏别有用心,影响魏的后续工作,甚至影响她的升职加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魏需要尊重领导的工作安排,尽快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她有必要学习时间管理。这样,魏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有些任务的重要性取决于领导的看法,所以她也要学习目标管理和向上管理。

然后我问“健身”。魏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学了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却还是安排不了好工作?”她马上想到了同事小兰,她学过时间管理的四象限,但现在每天还是很忙,事情经常出错。

然后问“用”。魏可以问:“用时间管理四个象限的前提是什么?”经过研究,魏发现史蒂文·柯维是一名企业经理,同时也是企业负责人的顾问。他提出的时间管理矩阵更多的是针对管理者的,因为管理者有更多的控制感和自由度,可以决定一件事情是否重要,然后判断是立即去做还是根据紧急程度来规划时间。像她和小兰,都是高管级别。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决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也无法判断重要性,所以很难应用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这也是小兰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象限后依然忙于工作的一个原因,也是她的领导认为时间管理四象限有用的原因。这样,魏就知道了使用时间管理四象限的两个前提:1)个人有分辨事物重要性的能力;2)个人对事物有一定的控制和自由。

接下来,我问“扁”。魏首先问自己,“有没有类似于时间管理四象限的时间管理方法?”魏在搜索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时间管理方法,包括(衣柜整理法)、番茄工作法、三只青蛙、日历、猴子法则、不间断时间、思维导图、黄金工作时间……都与时间管理有关。她逐一收集相关资料,详细了解这些时间管理方法。然后她想到管理时间其实就是管理工作任务。任务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她一搜索,就发现了看板、思维导图、80/20法则、列表、OKR、智能法则等等。

最后提出“束缚”的问题,“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有什么应用?”魏认为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比较适合这两类人:1)管理者;2)能在一定范围内安排自己工作任务和时间的人。

经过一轮八问,魏对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管理者、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重要性、向上管理、优先级、工作效率、工作自主性、计划性这些关键词留在了她的记忆里,成为了可以和其他知识链接的连接点。

八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分析和整理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帮助我们为知识建立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连接点。有了这些连接点,知识点之间更容易产生关系,知识更容易被外界的问题激发和唤醒。

3.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一旦我们标记了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通过连接点将两个可连接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围绕不同知识的不同类型的连接点,不断重复地进行这种操作,这样就可以逐渐形成知识体系。

让我们以魏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

前面我们通过八题中的“边界(楚河汉界)”问题,找到了“时间管理四象限”知识的一个连接点,即时间管理的四个意象特别适合职场中的管理者。

如果魏搜索时间管理方法,她找到了“猴子法则”,买了一本叫《不要让猴子跳到她背上》的书,研究了一下,用八个问题分析了一下,画出了猴子法则及其连接点,如下图:

将时间管理四个象限的连接点与猴子法则的连接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可以通过“管理者”这个连接点联系起来。

假设魏想考上中国人寿理财规划师,需要坚持看书学习,但是看书的时候总是走神,于是向一个非常爱看书的朋友请教如何集中注意力看书。一个朋友告诉她使用“番茄工作法”。她了解到,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isco Cirillo)在大学时为了专心学习而发明的,特别适合阅读学习这种案头工作。然后她用八个问题分析并画出番茄工作法的连接点,如下图。

番茄工作法属于时间管理的方法,所以可以通过“时间管理”这个连接点与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联系起来。

随着魏对时间管理的不断实践和方法的不断学习,她逐渐形成了一套时间管理的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体系完整的构建过程:基于一个场景(问题),找到一个知识,利用八题分析,挖掘各种连接点,在不断的实践中接触新知识,反思和复习,通过意义相近的连接点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体系。

这个过程用文字描述,只需要几百字,阅读只需要两三分钟,所以你可能会觉得构建知识体系这么简单这么快,我很快就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知识体系的形成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反思经验、不断发现连接点、不断链接知识而慢慢完成的。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功。

例如,魏从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联系到猴子规则。只有当她成为管理者,承受下属扔给她的猴子,她才能真正运用猴子法则,真正完成环节。这个过程,如果时机不成熟,是不会发生的,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一分钟的工作,实际上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

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我们已经在某一领域建立了知识体系。一切都好吗?

不要!

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为时代在发展,环境日新月异,问题层出不穷,所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会快速进化。

比如PPT设计师老韩,对PPT 2016非常熟悉,知道各种功能。但在2019年初Office 2019发布后,他需要更新自己围绕PPT 2016构建的知识体系。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会遇到客户提出的针对PPT 2019的问题。

比如吕霄就是一个增粉专家。原来微博微信的各种涨粉策略、方法、做法都是烂熟于心,为各种自媒体团队提供涨粉服务。现在短视频火了,Tik Tok崛起,吕霄需要快速学习基于Tik Tok平台的增粉策略,包括Tik Tok的推荐规则、屏蔽原则、内容分发、流量特征、视频结构等。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成为我的其他客户。

幸运的是,无论环境如何演变,只要我们掌握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挖掘出新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将新知识纳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然后知识体系就可以更新,就可以利用现有知识体系的势能在新的领域打开新的局面。

4.你在哪个领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面主要介绍了八个问题的连接点发现知识,利用连接点链接不同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反复强调拥有知识体系可以专业、系统、全面、多维地看待问题,创造难以复制的价值。

现在,可能有些朋友心里会提出一个问号——“既然知识体系这么重要,我是不是应该在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不不不。

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建立知识体系——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没必要。

请想象以下场景:你发烧三天,不见好转。你头痛,虚弱,筋骨酸痛,不能工作。

你会怎么做?

去学习关于发烧的各种知识,构建发烧的知识体系,然后自己治好自己,还是去医院花钱请医生帮忙看病?

你选择去医院,是吗?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我们面对大多数领域问题的最佳选择——付费给目标领域的专业人士帮助解决。

大部分领域的问题都可以外包给别人解决,我们不用努力成为各方面知识体系都很强的专家。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基地,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价值,交换其他领域的专业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确定你要构建知识体系的领域?

以下三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定位框架:

1.我擅长什么?

2.我喜欢什么?

3.世界需要什么?

这三个问题对应答案的交集就是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甜蜜区:

请反复探索,找到自己的甜蜜点,锚定它,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整合各种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至于甜区模型,由于篇幅限制,不便展开。如有疑问,欢迎关注本微信官方账号“节目视界”,稍后我会专门发文章讲解甜区模式。)

链接:/story/248351?from = groupmessage & amp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