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朋友般的亲子关系
首先,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建立“玩”的友谊。
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梁元的良好父女关系,得益于钟书先生从小的陪伴。正是这种从小到大的友谊,形成了钟书先生和阿元之间的“好朋友”关系。
孩子小的时候,陪伴尤为重要。因为孩子是很没有安全感的生物,而孩子的安全感是用钱买不到的,只有陪伴可以。
所以,当孩子要求你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做游戏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拒绝。如果实在走不开,也要跟孩子说明原因,约定什么时候可以再陪他,而不是只说一句“我很忙”或者“我没空”之类的话来拒绝孩子。
如果父母一味的拒绝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他会认为自己不重要。久而久之,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很难和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
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排斥孩子是长辈。
很多家长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从而盲目排斥孩子。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高高在上,从而与父母产生距离感,离亲密关系越来越远。
当孩子想和父母交流时,父母要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回答。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迪克斯曾经说过:
“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你要认真回答,不要东拉西扯,照顾好他。虽然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但他们会比大人更敏锐地察觉到你在回避问题,回避只会让他们迷茫。”
这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同时充分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同时也越来越愿意和父母沟通。
最后,家长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不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很多父母会觉得,是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如果他成了我的孩子,那他就属于我了。在这种观念下,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从什么学校到什么专业到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结婚对象。
但实际上,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们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路。父母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选择,而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过度干预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太叛逆,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孩子听天由命,失去独立人格。
在孩子思想不成熟之前,家长可以适度引导孩子,但切记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毕竟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理想,而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