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人,你们幸福吗?
2006年6月,江苏省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幸福江阴”工程,即“人人有好工作,家家有好收入,处处有好环境,天天有好心情,人人有好身体”。项目建设四年来,江阴GDP减少16%,GDP增加1个百分点,土地消耗减少18%。2009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亿元,比2005年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0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江阴市被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课题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七连冠”排名,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称号。
“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9个客观指标和42个主观指标。江阴市委书记朱明阳表示,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指标都包含土地要素,“幸福江阴”工程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和保障。记者在采访中也深切感受到,科学用地提高了江阴人的幸福指数。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三集中”工程
新桥镇“新桥花园”农民社区有1.700多户居民,有2000多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还有占地1.800平方米的体育馆。59岁的赵告诉记者,她以前是新桥镇苏徐村一组的农民。四年前,因为“三集中”工程,她被安置在这里。一家五口人分到两套房子,总面积255平方米,一套居住,一套出租,年租金一万多元。在江阴市,像赵这样有稳定财产收入的农民地主还有很多。
江阴人均耕地只有0.67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10年前,该市提出了“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耕地向规模农户集中”。在“幸福江阴”工程的实施中,江阴市赋予了“三个集中”新的内涵,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集中”。努力推进土地利用的新桥镇“三集中”工程,曾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工程”。近年来,该镇通过推进“三集中”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居住城镇化、产业发展园区化。据新桥国土所所长赵永明介绍,目前,全镇1.3万亩耕地90%实现了规模经营,平均每亩耕地产值超过7000元;全镇85%的企业聚集在园区,98%的工业销售和利税来自工业园区;全镇建成农民住宅小区10个,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80%。农民集中居住后,全镇农民居住面积由0.72亩减少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新桥绿苑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玉平感慨地说:“以前住在农村,晴天走‘灰路’,雨天走‘水泥路’;外面凌乱,家里现代;进门换绣花鞋,出门穿靴子。现在住在镇上,住在小区里,在公园里工作,在小区里活动,多满足啊!”
有繁华和便利,也有树和花。在江阴,像新桥镇这样“上班在园区,住在镇里,住在社区”的乡镇还有很多。深港镇近百套农民公寓中间,有一个农民公园,叫“春申广场”。该镇的一名负责人说:“过去,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走访房屋和聊天。现在他们住公寓,看房没有以前方便了。镇上建了一个公园,让村民们四处活动,聊聊家常。”
良田工程,让田园风光不再消失。
“幸福不能没有农田,不能没有水稻和油菜,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都不是幸福。我相信江阴美丽的田园风光不会消失。”这是今年4月11日,花石镇卢鑫村农民孙成在《现代快报》、《《新闻周刊》》上写的一篇“喜讯”。
在实施“幸福江阴”工程的过程中,江阴市十分重视生态资源和耕地的保护。市国土局局长苏世虎介绍,2008年9月,江阴市提出“无开发区战略”,决定将南部6个镇规划为无开发区。这个占地200平方公里的未开发区域,占江阴总面积的1/5。
“未开发地区不是不开发、不建设,而是用于高效农业发展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进一步解释说。2008年,江阴市在欠发达地区实施“良田建设工程”,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项目总面积18331亩,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优质粮油种子繁育基地和发展经济林果业。根据规划,该项目可新增耕地1576.57亩。
在青阳镇良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一排排阳光明媚的蔬菜大棚和一望无际的麦田。据了解,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自然村。随着良田工程的实施,这里的358户家庭搬迁到了全乡的集中居住区,分散的耕地和居住区变成了连片的农田。庆阳市土地所负责人说,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人均耕地从七分增加到一亩,特别是连在一起的土地为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整理后,土地全部承包给农业公司经营,公司雇佣当地农民管理土地,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有“地租”和工资的双重收入。
在岳城镇卧龙村良田项目区,65岁的鲁阿红正忙着培土、给油桃树除草。做了一辈子农民,现在成了工人,每天在家果园工作8小时,月薪1200元。他的工作是四季种植水果和蔬菜。说起收入,卢老汉笑得合不拢嘴。他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月薪1200元。前几年交社保后,我每月养老金1,654,38+0,000元。家里4亩多土地流转后,每年租金也有2000元,加起来年收入近3万元。”
江阴市良田指挥部党委书记周安波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因实施良田建设工程,已有5000多人成为“付费农民”。到2015,这个数字会上升到40000。
“日历保险制度”确保了失地农民的长期生计。
记者在江阴采访,听到了一个全新的词——“鲍莉”。它的全称是《江阴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日历保险与城保、社保、医保、低保一起,为江阴人民的幸福生活构筑了五道保障线。
2005年,江阴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以前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变对被征地农民的一次性补偿为长期保障。这个制度就是以政府投资的形式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用市委书记朱民阳的话说,这是一项“和平工程”和“幸福工程”。
说起“历保制”,江阴市市长王新安感触颇深:“江阴人幸福与否,取决于农民;农民幸福与否,取决于多年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是否得到实质性保障。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城市进步反哺农村,农民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江阴市国土局统一征地办公室主任高宇向记者介绍了“日历保险制度”出台的全过程。他说:“过去征地多是以货币形式一次性安置,只能保证短期,不能保证长期。一旦给失地农民的有限补偿费用完,他们的生计就没了。特别是部分失地农民无劳动技能或已丧失劳动能力,陷入种田、打工、保障的困境,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为了从根本上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将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村民小组成员全部纳入“日历保障”体系。目前,已有825个村组得到全额保障,26140多万名前期被征地农民得到保障,发放保障资金近4亿元。"
据江阴市国土局党委副书记肖伯仓介绍,下一步,江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与城市低保制度相衔接,政府将在三年内拨款40亿元实施这项工作。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起草相关实施办法。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没有保障的失地农民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这是江阴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对20多万被征地农民的承诺。他们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禁止开山采石,让山更绿,水更绿。
春天的南闸镇狮子山生态园,青山垂柳,景色宜人。令记者惊讶的是,生态园的主人张建国几年前还是一名矿主,他的矿区就在狮子山前面。
据张建国介绍,狮子山矿区有3家矿山企业,9个生产工段同时开采。江阴市禁止采石后,他根据政府要求,对荡口矿区废弃土地进行复垦,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了桃树、杨梅树等8万多株经济树木和香樟、桂花、樱花、红枫等珍贵花木。经过几年的发展,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已经成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风景秀丽的休闲之地。
矿业为江阴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阴市国土局地矿办主任卢福建说,上世纪80年代办乡镇企业时,每个乡镇有四五个采石场,有十几个,造成了周边山体的大量破坏。
2004年6月8日,江阴做出全面禁止采石的决定,全市91矿山企业全部关闭。矿山关闭后,留下14000多亩废弃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江阴市开展了“还青山绿水,造江阴美景”矿山整治复垦行动。江阴市在矿山环境整治复垦中,改变了传统的属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设的模式,实行连片开发,不仅加快了复垦速度,而且提高了整体效果和复垦质量。
近年来,江阴市累计投入65438+8750万元用于矿山环境整治。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江阴首先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实行围垦建设保证金制度,将建设单位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二是按照“谁回收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各方投资,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三是市政府对通过验收的新开垦耕地给予一定的补助。目前,江阴已复垦土地11.460多亩,占全市矿山废弃地总面积的81%。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现在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在废弃土地上建设的周庄农民公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越城秦王山生态园、听云丁山湖生态园、郝明生态园、徐霞客经济作物园等生态景观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于一体,成为美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亮点。
“以前山里的农民都不敢开窗户,更别说外人来玩了。现在环境好了,北京上海苏州的人都来玩了。”
马云在广东卫视讲过。.....
1,2014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子商务,今天还停留在游戏网吧。今天它仍然拿电子商务开玩笑。
五年后我们会后悔,我们会创造未来,为明天做好一切。世界变革才刚刚开始。
2.未来会诞生一个新的群体,网商。
3.80后90后干掉我们是肯定的,他们的成功是注定的。
4.智慧、诚实和勇气是成功的特征。
5.谈到在线业务,它将在未来十年受到经济的推动。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
一起找一个有眼光的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