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趣味数学教学初探
关键词:趣味数学小班幼儿数学教学游戏活动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觉醒状态和认知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往往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数学因为其学科特点,相对抽象枯燥,小班的孩子很少对数学有直接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了趣味教学法,发现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内容和途径,教师才能间接诱导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操作中认知的,给儿童提供具有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可以使儿童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的特殊要求之一就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素材,为每一个孩子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探索提供条件。”国内外众多研究也表明,儿童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和拨弄,才能逐渐体验到数字的抽象概念。教师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作用尤为重要。儿童对材料的动手操作能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可能从儿童操作开始,活动的全过程也应以儿童操作为基础。在教师清晰语言的引导下,幼儿可以通过操作自行探索知识、获取经验,然后教师可以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从而帮助整理经验、理清概念。孩子们在老师的精心准备下,通过反复练习,准备了足够的、分层次的、多样的操作材料。当孩子刚学会某项技能或刚理解某个概念时,会自发产生反复练习、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的需求。比如给孩子提供两张学习四分法的纸是不够的,至少需要8-10张纸。
不同颜色的纸,让孩子探索不同的方法来切割它,然后把它放在一起。同类活动的素材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个层次,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逐步发展。因为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过程,是通过作为思维活动的外部动作“内化”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表征阶段:给孩子提供实用的物品,如花、豆子、纽扣、棍子、啤酒帽、石头等。第二个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需要给孩子提供实物图片或者原图,比如儿童计算书提供的实物图片和点图。第三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为孩子提供数字符号,即数字卡。
第二,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小班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游戏中,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儿童数学教学的游戏化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更好的效果。教育家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儿童的伴侣。”孩子们在游戏和玩耍中一天天成长进步。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游戏中融入数学知识或设计数学活动的游戏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用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会因为游戏而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会因为游戏而变得生动,孩子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一)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占很大比重。考虑到家长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的生活照顾,而不是学习和研究。
因此,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是小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孩子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场景和例子可以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些情景和例子频繁重复出现,从而对儿童数学潜能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累积效应。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感受、去学习。我发现很多孩子喜欢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电话、门牌号等数字性的东西;如果你看到如果有人得到的饼干比他多,孩子们会立刻发现数量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字感兴趣。家长和老师应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教他们一些数学。那么如何教孩子学习数学呢?大多数孩子对玩具、食物和游戏感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很久。比如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为教具,一次教他们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他们记忆。通过例子帮助孩子理解;教5年,也可以用硬币(硬币、纸币)做教具。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心理来学习数学。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敲东西,喜欢用物体拍打水面。我们可以在一个互动游戏中结合这两个动作。玩水的时候可以在水池边排三个玩具动物或者卡通人物。然后,你数一数,把它们一个个推进池子里。当一部动画片潜入水中时,和孩子一起做减法:“一潜完,还剩两个。”第二次玩游戏时,可以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第三,并增加数字。这些游戏会增加孩子在数字、计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吃饼干时,孩子大多只注意“吃”这个活动,不去想别的。我会启发孩子开动脑筋,让饼干变得“神奇”,一会儿变成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孩子在吃饼干的生活中,不再关注吃,也巩固了对图形的理解,培养了思考的习惯。
数学其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长要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从孩子喜欢玩、喜欢做的事情入手,结合数学知识,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多做、多谈、多思考,让孩子接受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
(B)用儿童感兴趣的特殊案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也无法热爱枯燥的数学,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朋友们都能密切关注,看得津津有味。这说明小班的孩子是无法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但这取决于内容和形式。能吸引孩子的内容和形式,才能长久的保持孩子的注意力。受这个生活特例的启发,我在帮助孩子复习数学知识时,使用了“魔术”的方法。比如我复习大小物体排队的时候。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把各种图藏在背后,说:“一,二,三,变,变!”孩子睁大眼睛看有什么变化,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体育学数学。
孩子对游戏很感兴趣,有些游戏百玩不厌。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小班数学的时候,创造一个娃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以角色的身份在运动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