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八章:大忠大义

老子的这一章总***只有26个字,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前十七章分歧都不大,是因为那仅仅涉及天道以及个体的人,讲得有些玄和虚。

这一章,老子直接提出四有,反向推论四无,直斥世人所推崇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让大家惊掉了下巴,也由此拉开了几千年来儒道之争的大幕。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德;国家昏乱,有忠臣;

直译: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我的解读:

解读这一章,别看只有26个字,确实是比较吃力的。我是反复看来看去,又查了许多资料,冥思苦想,还是有些模糊。

其实,今天主要的时间都花这26个字上了。为了弄清这些概念以及儒道之争,我特地翻看了高中时就学的韩愈的《原道》,又细细辨析了韩大文豪整个文章的意思。感觉到这儒道之争,端的是势同水火,针尖对麦芒。

韩愈是极力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把它作为天下万事万物,尤其是人们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韩大文豪这篇文章完全是针对老子的这一章而言。

他颇有些贬斥写道:”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也就是说,老子的见识小,看的不够宏大。

又说:”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这是说,老子平日谈道德,总是想离开仁义,一味务虚,让人摸不着边,不知道德自仁义中生出,因此,他说的话,仅仅是狭隘的观点,不足取。

我今天是仔细玩味这二位大神的文章,越看越有些味道。老子仅26字,而韩愈洋洋洒洒一二千字,全力驳斥老子,笔力雄浑,论证有据,不得不佩服其文采。

记得当时学习这篇文章时就有些费劲。现在与老子的这第十八章对比着读,才多少明白 一些。

不过,在比较老子与韩愈的观点时,我有个疑问:为何中学课本中不厌其烦的把韩愈的文章收入课本,比如《原道》《原毁》等,而老子的文章收录的很少呢?还有儒家的孔子《论语》也不少?但老子的几乎没有?

我在苦苦思考,凭我自己的认知能力冥想,再反复读《道德经》第十八章这26个字,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老子,这位二千多年前的愤青,撕下了仁义道德的伪装,露出了那不该露出的地方。

就如我们学过的《皇帝新装》一样,本来那位仁兄是光着屁股在大街上嘚瑟,自以为穿上了骗子织就的非常漂亮的衣服,大家也都跟着赞美,看着他出丑而无人出来讲真话。

而老子,却挺身而出,大声喝道:“你是光着呢。”这一声断喝,让皇帝扫兴,众人也不高兴。

虽然是光着,但大家脑海里毕竟都有一层衣服给皇帝穿,没人认为有什么不好。因此,肯定会激起公愤,于是都会群起而攻之 。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分析一下老子是如何断喝的。读懂这一章,必须先顺着读,再反过来读。正面理解,反向推测,正反比较,才能醍醐灌顶。

首先,大道废,有仁义 。过去的人们(比如上古时期)生活自然而然符合道的要求,所以,那时的人们是很快乐的,没有假丑恶,没有私心欲念,没有假仁假义,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仁义之说。

只是人们有了私欲,人们的行为偏离了大道,才有了与道相违的行为。但仍然有坚持道的人存在,因此,圣人就出现了,他引导人们再次回归大道,就有了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对立,这样,仁义就产生了。

反向来理解,这个仁义,是人们迫不得已的副产品。它本来就不应该出现。越是把这个仁义讲得凶,那么,逆向推之,这个社会就是越不仁义。只有大家都不去讲仁义了,这个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其次, 智慧出,有大伪 。 六亲不和,有孝德;国家昏乱,有忠臣; 按照上面的思路解读,我们就很容易搞清楚。正是人们有了假仁假义的遮掩,而且,还可利用这假仁假义获取巨大的好处,因此,就势必动用心机,来伪装自己,扛着行仁义的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家庭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六亲不和(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妻),这孝慈才出现,才显得尤为珍贵。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才有忠臣出现。而反过来说,忠臣出现得越多,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非常遭糕的。

如果家庭和睦,国家稳定,政通人和,那就无所谓什么孝德和忠臣之类了。

是不是有点绕?有点,但如果我们用一些事例来佐证老子观点,就可以明白了。

比如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是提倡儒家学说,实质上是利用儒家。他在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导致多少人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啊。

三国时曹操的奸诈尽人皆知。但他的奸诈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正因为他的智商超于常人,才得以在三国鼎立中独占鳌头。才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后世效仿之典范。

东汉时的王莾,谦恭仁义,礼贤下士,满口仁义道德,父慈子孝,生活俭朴,可那都是表象,待到时机来临,他毫不犹豫就撕掉伪装,废汉自立,为后世的阴谋家所推崇并加以发扬光大。

更为人们所感同身受的是,如果一个时期将军多、元帅多,英雄豪杰多,那么反向推理,国家就是大灾大难多。

和平时期,幸福的岁月,绝对不会产生这么多将军和元帅及英雄豪杰。

老子所说忠臣,也可反向推理。忠臣的出现,是因为国君的昏聩。

昏聩得越狠,那么忠臣越多。对于忠臣而言,肯定流芳百世,为人所传诵,但是,对于那个时期的民众而言,一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因为君主偏离了大道,才有守道之人去劝谏。这种人就是忠臣。尽管是有识之士,但从现象上来说,这种统治下的百姓,一定是不快乐的,一定是非常不爽的。整个社会也是混乱和动荡不安的。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正因为人们不守道,不学道,不遵道,才去动用德,德不行,再用仁,仁不行再用义,义如果再不行的话,那就是天下大乱了。

因此,正常的比较理想的是,社会上的仁义、智慧、慈孝、忠臣越少越好。它们的减少甚至绝迹,正是往道的方向迈进。

如果没有了这些,人类就大同了。就恢复上古时代百姓不欺不诈,不偷不抢,不攀不比,不贪不占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天下也就达到无为而治理想境界。

行文至此,我想,这颇有些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GCJY理想了。

老子在那个时代发出的惊世骇俗的断喝,就如一声声巨雷,在深秋的树林中炸响,震得仁义、慈孝、智慧和忠臣们如枯叶般纷纷飘落,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更让那些假借这些名义而行违道之事的人们惊恐万分。因此,招来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般的口诛笔伐。

因为,他扒下了华丽的外衣,露出了丑陋的本质,使几千年来的人们不敢直视,不忍目睹。你想一想,大家都在向英雄豪杰看齐,都在大讲仁义道德,都在父慈子孝,你却轻而蔑之,那不是另类么?

可是,我们从反向来看,越是讲仁义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越不仁义。越是大力提倡道德,可违背道德的事情越多。

当然,老子也不是完全抛弃这些。从正向理解来看,他的本意是因为大道坏了,才有不仁义,那么,就去遵守大道,用一些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重返大道。

总之,是用尽一切手段,迫使人们回归,社会健康了,那么这些仁义道德忠臣之类就少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也就来了。

从本质上来说,老子的这些主张与儒家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达到天下大治,百姓生活稳定幸福之目的。只是在理解和表述上有分岐。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儒家会用一些蛊惑人心和漂亮的言辞,去进行粉饰,而老子却是一针见血一刀见骨进行揭示。

就如一个花花公子去撩美媚,一个粗野大汉去求爱一样,前者花言巧语,后者笨手笨脚,其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肯定能抱得美人归,后者肯定是遭到所有的美媚们集体灭灯。

我忽然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受人待见的真正原因了。为什么孔子大行其道,为什么连那灭绝人性的程朱理学搞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能风靡上千年?

为什么残害妇女的裹脚能经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以“有私”取代了“无私“,还是背离了人的质朴和纯真,用一些畸型的规范框住了人的思维,从肉体上、精神上、行为上加以禁锢,以大多数人的牺牲,成就了个人之私,其实,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因此,这《道德经》越读,越觉得老子的可贵。因为,他真正的能使人返朴归真,返老还童,让我们浸满功名利欲的身心回到婴孩时期。

我想,倘果能如此,这真是个人幸甚,社会幸甚,世界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