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

可以借鉴的有: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鄂伦春族的音乐艺术

鄂伦春族,不分男女老幼,能歌善舞。他们经常把诗歌、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都是即兴创作,随编随唱。鄂伦春族民歌多为民歌,即“赞达文”曲调。这些曲调洪亮醇厚,略带颤音,一般是固定的。歌词可以即兴创作,曲调可以自由演奏,通过音调的节奏表达情感。赞达温的唱法有二重唱、对唱、独唱、合唱等。,且唱腔中常伴有“那一叶”和“西那叶”,使旋律悠扬动人。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荫县。“鄂伦春族”这个词有两层意思:“用驯鹿的人”和“山上的人”。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汉语。

鄂伦春族文学和民间艺术

民间传说可分为氏族传说、英雄传说、历史传说、风景传说和民间传说。其中《九姓源流》对鄂伦春族的九大姓氏源流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为人民群众所熟知。鄂伦春族是一个富有讲故事传统的民族,历来有许多受人尊敬的民间说书人。他们讲的故事是一大堆“奇幻故事”、“爱情故事”、“狩猎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幽默故事”,极其生动感人。

鄂伦春族还有一种传统形式的说唱故事。其中一首边说边叫《摩苏昆》,完整的叙事曲叫《剑准恩》。目前民间文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说唱故事约有十部。主要书名有《鹿的传说》、《双鸟的传说》、《波尔肯的莫日根》、《阿尔丹的蝴蝶》和《英雄格帕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敖长赋、孟、白石等一批鄂伦春族作家跻身于中国多民族文坛。

中国鄂伦春族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但也包括近代出现的新的书面文学。

在鄂伦春族中,有丰富的自然神话、动物神话、关于人类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以及萨满神话。古老的民族起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族”,说的是创世之神莫日根用鸟的血肉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然后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民间艺术乐器

形状像镊子,椭圆形。音量低,音域窄。弹奏时,用手指轻轻触碰琴尖,发出颤动。它可以播放各种歌曲,模仿各种鸟鸣。可以是独奏,也可以是合奏。鄂伦春族有自己的民族乐器,主要是“友奴”(一种铁口琴)和“白话”(铃鼓)。另外,鹿哨和鹿哨都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歌舞时,往往有这些乐器伴奏。

“友奴”:即鄂伦春族的主要乐器——大键琴。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世代相传的狩猎生产,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鄂伦春族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鄂伦春族人熟悉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和活动情况采取不同的狩猎方式。他们的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弓箭、长矛等。鄂伦春族的狩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林海中无休止的游来游去,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流的流域内活动。冬季的住所相对固定,随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在春夏秋三季迁徙。

鄂伦春族狩猎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以“五里冷”(后裔)为单位的集体狩猎、以“安”为单位的狩猎群体和个体狩猎。“五里冷”是同一父系的后裔,是由同一血缘的人组织起来的狩猎组织。在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使用弓箭、长矛等原始工具的时期,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猎取猎物,尤其是凶猛的动物。

长期的狩猎生活为鄂伦春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每个猎人都擅长骑射,而且熟悉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和活动,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狩猎方法。成熟的猎人看到野生动物的踪迹,就能看出动物一直行走的方向和时间长短,甚至判断雌雄,准确判断出动物在哪里。他十有八九可以根据山形和风向来捕猎。狩猎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的二三月是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是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是鹿尾期,雪落后的冬季是狩猎的黄金季节,统称为“红圈”期。鄂伦春族的狩猎方式很多,每种动物都有一套狩猎方式。

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俗文化都体现了狩猎族群的特征。比如鄂伦春族的服饰,虽然受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但还是比较朴素的。然而,鄂伦春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完美的剥皮文化。头戴头皮帽,身穿皮衣,脚穿皮靴,这些皮衣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的传统食物主要是野生动物肉和鱼,其中吃的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鹿、熊和野猪。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是“谢仁柱”,即撮子。有滑雪板、雪橇、马、桦木船、轮式车辆等等。

鄂伦春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猎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是一种崇拜自然、迁徙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2008年,“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被批准为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鄂伦春族舞蹈文化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就信奉原始萨满教,北部山区的黑熊是他们的图腾。他们认为,在古代,鄂伦春族人与熊有血缘关系,称它们为“爷爷”和“奶奶”。鄂伦春族是一个开朗、豁达的民族,热爱歌舞。他们的民歌大多是自己创作演唱的即兴歌曲,舞蹈内容和动态因生活区域和方式的特殊而具有模仿动物姿态和生命动作的特点。大部分反映狩猎和采集生产。

比如“伊哈嫩舞”就表现了猎人在打中野兽后,很乐意在马背上驮着猎物。红果舞表现了妇女采集红果的劳动。还有模仿鸟兽动作的舞蹈,如“黑熊斗舞”、“野猪斗舞”、“树鸡舞”,都是模仿这些鸟兽的动作或怒吼而创作的。舞曲中常衬有“内向、内向”、“Ehud Huh”等词,也用“唰唰唰”“唰唰唰”等作为节奏呼号。其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种:娱乐舞蹈、宗族舞蹈和宗教舞蹈。

“沂河那仁”舞蹈

三年一次的部落会议上的舞蹈。这是一种祭祀性的氏族舞蹈。一般11人跳,10人围成一个圈,1人站在圆心。舞蹈开始后,大家开始蹲着跳,然后站起来。外围的人手拉手跳起来,绕着圆心的人向左拐。中间的人载歌载舞,外围的人应声而至。跳这种舞时,男女老少都参加,并穿上节日的服装,有些人甚至戴上面具。(月球网www.nongli.com)

“黑熊打架”舞蹈

是一种模仿黑熊打架的舞蹈。三人以上跳,不分年龄性别。双膝半蹲,上身微微前倾,双手支撑双膝,双腿连续下蹲跳跃,摆动头肩。嘴里不断发出“哼!哼!”模仿熊的吼声。整个舞蹈浑厚有力,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勇猛坚韧的性格。

“树鸡”舞蹈

鄂伦春族的另一种“树鸡舞”也是一种充满无穷趣味的竞技游戏舞蹈,任何人都可以跳,尤其是孩子。开始时,参与者双手放在膝盖上,排成一横排。裁判在距离起点约10米处做出决定。一声令下,起点的人们齐声高唱:“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梅花鹿;谁半路逃跑,谁就是兔子;谁跳中间笑成了臭李子;谁最后一个都是又肥又蠢又懒的树鸡!“歌声一落,人们就开始用脚使劲往终点跳。跳在前面的领队还可以模仿“树鸡”上下摆动手臂,快速跳跃,途中旋转,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并取笑落后者。但谁才是真正的又懒又蠢的“树鸡”,只能在游戏最后的笑声中揭晓。

此外,鄂伦春族庆祝狩猎丰收时,还要跳模拟狩猎过程的伊汉宁舞。这种舞蹈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表演。在前半段动作中,参与者模拟狩猎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如牵马、鞭笞、观看、下马、射击、拾取猎物、返回住所等。然后,所有在场的人,伴随着优美的歌曲,围成一个圈,沿着逆时针方向走进舞蹈,表达人们和谐的生活和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