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论伞的道德性》这篇文章?
自从伞有了这种人文意义,它就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了深刻的内涵。所以,另一个关于雨伞的话题也极具人文色彩。台湾女作家史曾用雨伞比喻现代人的风流韵事:“买一把伞,借一把伞,偷一把伞。”
这个比喻极其巧妙犀利,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智慧和凶残。
买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随意买一把伞当然奢侈,但似乎只是西门大官人这样的“潘、邓、驴、小、闲”享受的特权。
一般人只能:心向往之,却无法实现。不说别的,光是财力就很难收藏一把昂贵的雨伞。
至于借款,在如今这个一切都是合同的时代,不管借多久,终究是要还的。在这种“借”的方式下,你只能许下“比翼鸟,同生共长,一树两枝”的誓言。天堂”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约定,而不把它作为前世三生世上的一种注定的命运。
当年,唐逼着他向儿子“借”了一把他很喜欢的“伞”,但结局如何?他以为凭着九五的荣誉,可以永远用这把借来的伞,一借不还。
鲁迅先生对此有毒眼。他能看透唐和之间的爱情早已失败的事实。不然怎么会有“七月初七,长生殿”呢?他们怎么能永远结婚呢?爱情浓烈的时候,哪里还能想到来世?可见,借来的东西,是时候归还了,毕竟是要归还的。
借伞是普通人的常用伎俩。下雨的时候不顺手偷一把伞,为自己撑起一片雨天,满足一时之需。为什么不呢?这种随意的“偷”,是很多人非常向往的。
但是他们大多忘记了一个事实,用偷来的东西来表示自己做贼心虚,终究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小偷,对吧?
生活中除了这三种拿伞形式,似乎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搓伞。这种以擦代拿的手法,就像张爱玲说的:“钓鱼的时候,有的人打伞,有的人不打伞,不打伞的人挨着打伞的人,钻到伞下躲雨,多少有些遮风挡雨。”
很多喜欢玩作弊游戏的人都有这个爱好。但他们在优雅地做着这些的同时,却不知道张爱玲在下面对他们有一句善意的警告:“可是伞的边缘冲进水里,却比外面的雨更凶猛。挤在伞下的人们头上都淋湿了。
但是,红尘中的现代人无疑是聪明的。他们用各种方法得到另一把不属于他们的伞。他们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拿:这么多伞放在一起,一时拿错是必然的,也不是他们的错。这种给自己台阶下的人,其实是在和自己捉迷藏;不让别人抓尾巴是不够的,他更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懦弱。
其实一个人没必要有两把伞。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同时有两把伞,那就像潘金莲在《金瓶梅》里说的:“一个碗里放两把勺子,要么烫,要么擦。”这种尴尬的局面让喜欢额外打伞的人活得很累。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是的。
英国作家a·乔·加德纳(A Joe Gardner)在《论伞德》一文中,给所有缺乏伞德的人一个绝佳的方案:“如果你没有错拿你的伞,就必须在上面刻上你自己的名字。”
按照我的理解,这句话就是:各人撑着自己的伞,各人守着自己的云。那朵云是你唯一的家,是你此生始终不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