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影子银行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部分。

据惠誉估计,三季度末中国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20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相当于银行存款总额的13%。截至2012三季度末,中国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6.3万亿元,同比增长54%,是2009年初的5倍。简单加起来,2012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约为18.3万亿元,约为GDP的三分之一。

代:存款竞争与监管规避

银行理财业务在2005年左右出现,但直到2009年后才爆发。众所周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底中国政府放开信贷闸门,2009年人民币信贷放量增长。

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后果之一是,很多银行已经触及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为了继续放贷,商业银行展开了存款竞争。随着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被控制,银行开始发行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从而绕过利率管制吸引资金。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利率市场化行为。

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第二个后果是,许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从而面临补充资本或减少风险资产的压力。

商业银行在通过发行新股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同时,也在通过两种渠道降低风险资产:一种是将表内风险资产转移到表外,即利用表外银行理财资金为特定客户融资;第二,通过将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出售给信托公司,可以实现风险转移和资金回笼。前一种行为为银行理财资金提供了投资标的,后一种行为极大地促进了信托公司的发展。

事实上,前几年信托公司新增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债权(商业银行规避了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而近几年信托公司新增资产主要是基建债权(银监会开始清理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

简而言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从债务人方面看,是商业银行在存贷比限制下的存款竞争的结果;从资产端看,是商业银行试图规避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各种监管政策的结果。

问题:期限错配和收益率错配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明显的期限错配。常见的理财产品期限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一般不超过一年。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是期限长得多的资产,比如期限为六至七年的城投债。这意味着,一旦投资的资产出现质量问题,银行理财产品就可能面临违约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种期限错配,商业银行通常使用“资产池”来管理理财资金。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将各类理财产品放入资产池,然后投资各类资产。

此后,商业银行用投资资产获得的红利支付到期理财产品的本息。即使部分投资资产出现质量问题,只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继续销售理财产品获得资本补充,整体上就不会出现理财产品违约的情况。

这种“借新还旧”的方式固然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克服期限错配,但如果理财资金投资的资产出现系统性质量问题,或者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失去信心以致银行借不到新还不了旧,那么这种通过包裹的游戏就结束了。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从整体上看,影子银行资金池资产端的投资收益率可能明显低于负债端,导致理财产品最终难以还本付息,从而导致系统性违约。

据统计,中国影子银行资金提供者的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明显高于6%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影子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和制造业企业,这三个对象目前都面临经营困难。

受制于持续的宏观调控,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性现金流相当匮乏;在经历了2009年至2010的基建投资“大跃进”后,未来几年地方融资平台能否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仍值得怀疑。受外需萎缩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许多制造业存在产品库存高企和产能过剩,未来利润率不容乐观。如果主要融资对象的收益率普遍较低,未来能否支付高达10%的利息,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严峻考验。

此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表外资产的风险控制存在激励扭曲的问题。由于表内资产受巴塞尔资本协议约束,而表外资产缺乏这种约束,商业银行有动力将风险较大的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

据此,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两大类。保本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内负债,非保本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外负债。这意味着,在当前形势下,非保本银行的理财产品所蕴含的风险将明显高于保本产品。

前景:应对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出现了一些局部危机,如山东海龙、江西赛维、上海华夏银行等。在前两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最终买单。但是,一旦爆发系统性危机,地方政府还有意愿或能力继续买单吗?

如果,未来制造业企业继续面临去库存、去产能甚至去工业化的压力,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受到宏观调控,新增基建投资回报率低,那么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可能会急剧恶化。一旦投资者信心下降,新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萎缩,使得“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直接买家可能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买单,但如果房地产持续宏观调控导致土地市场交易低迷,那么地方政府将面临入不敷出的麻烦,更不用说为融资平台买单;其次,商业银行为表外损失买单。但如果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出现还款问题,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不良率也可能飙升,无法单独应对表内风险,更不用说两头兼顾。

上述分析意味着,一旦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出现问题,最终的买家要么是影子银行产品的买家,要么是中央政府。如果中国居民部门最终买单,危机的爆发将造成居民财富的蒸发,使居民消费变弱,损害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如果由中央政府买单,就意味着过去十年商业银行体系改革的方向发生了严重逆转。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去杠杆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冲击,将是未来几年新一届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